蝙蝠可能是武汉冠状病毒原生宿主是大概率

最新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蝙蝠。为什么新型冠状病毒源头宿主可能是蝙蝠,而非其他?我们认为这或许与蝙蝠的活动习性与活动环境有关。我们从蝙蝠的活动习性和活动环境角度分析,蝙蝠可能是武汉冠状病毒原生宿主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一、蝙蝠是已发生疫情病毒的蓄水池

野生动物携带各种病毒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属于正常现象。科学研究表明诸如SARS、埃博拉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病毒等大规模致死疫情都和蝙蝠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蝙蝠也已经被公认为新兴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

二、武汉冠状病毒病毒原生宿主之争

认定源自蝙蝠的代表者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他们从疫情早期的5位患者处提取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这些序列间几乎完全相同,且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的一致性。同时,石正丽等人还发现,与此前在云南中华菊头蝠上检测到的蝙蝠冠状病毒相比较,新型冠状病毒的整个基因组与其有96.2%的一致性。

有研究人员认为,病毒产生适应性的方式之一是与宿主使用相同的密码子以编码蛋白质。该研究团队将新冠病毒与刺猬、穿山甲、蝙蝠、蛇等动物的密码子进行比较,发现新冠病毒偏好的密码子与银环蛇、中华眼镜蛇两种动物偏好的密码子最相似。由此推论蛇是最有可能的nCoV-源头宿主,也是野生动物传染源。

正在研究人员为蝙蝠和蛇谁是源头宿主争论之时,又有研究称,蝙蝠和水貂可能是此次新冠病毒的两个潜在宿主,其中水貂可能为中间宿主。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朱怀球团队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的VHP(病毒宿主预测)方法对病毒来源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所有宿主在脊椎动物上的病毒传染模式,发现水貂病毒的传染模式更接近新冠病毒。

由于没有从野生动物身上直接提取到新冠病毒,各路研究人员依靠基因组分析的方法各有侧重,选取的基因片段也不尽相同,因此新冠病毒的源头现在也难有明确结论。不过,现有的研究结果还是更多倾向于蝙蝠是新冠病毒的源头宿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29日对外公布这一结果。

三、蝙蝠是病毒原生宿主大概率分析

凯杜科技团队专注生态环境科学的研究。从环境学等的角度分析推测蝙蝠可能是武汉冠状病毒原生宿主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蝙蝠的夜行性、群体性、食杂性、孤立性、高频性、耐受性等为其成为多种病毒的原生宿主提供了条件。

蝙蝠的夜行性。蝙蝠是夜行客,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出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侵袭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光线的伤害。另一个方面,由于缺少阳光紫外线照射,各种病毒容易形成富集。

蝙蝠的群体性。通常为群体活动,可达百万只。有些蝙蝠种群上千只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则是雌雄分开栖息。许多栖息在树林中的蝙蝠冬季时迁徙到温暖地区,有时要飞过数千里路。温带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较早的温暖季节,蝙蝠生产幼仔。这种群体性活动习性也导致病毒富集。

蝙蝠的孤立性。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缝隙、地洞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岩石上。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还隐藏在棕榈、芭蕉树的树叶后面。这些环境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放射源,这些放射源或许成为病毒变异的外在因素。

蝙蝠的食杂性。蝙蝠类动物的食性相当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这种习性都是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

蝙蝠的高频性。?翼手目动物多在夜晚活动,他们主要依靠发出超声波回声定位,这种定位机制是人们发明雷达的基础。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超声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它们头部的口鼻部上长着被称作“鼻状叶”的结构,在周围还有很复杂的特殊皮肤皱褶,这是一种奇特的超声波装置,具有发射超声波的功能,能连续不断地发出高频率超声波。发出高频能量波必然存在其特殊的结构、特殊物质,而这种结构、物质及胶着的能量波或许成为病毒变异的动因。

蝙蝠的耐受性。蝙蝠对病毒的超级耐受性可能和它们能够产生丰富的天然抗体有关。此外,蝙蝠飞行时,体内温度可升至40摄氏度左右,这个温度对许多病毒而言并不理想。只有演化出适应机制的病毒才能够存活,而这些顽强的病毒也因此能够抵御人类发烧时的体温——对蝙蝠来说是件好事,而对人类而言,则是件坏事。

蝙蝠活动习性和活动环境对病毒的变异性研究,用以作为确认病毒的源头宿主和中间宿主参考。有利于加快研发针对该病毒药物与疫苗的步伐,并用流行病学手段阻断人与某些特定动物的接触,以避免染病。同时提示人类要注意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这一切都与人类自身健康状况密切关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jg/81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