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孩子的一场病着实把我吓到了,在疾病面前我们都很无知,很恐惧。后来我做了一些功课,我的孩子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烧,高热惊厥了。那么我就必须要要了解清楚病毒感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也把我收集和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朋友。
冬季是各种感冒高发的季节,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医院儿科门诊无数的妈妈抱着生病的孩子,内心焦虑又无措。为什么我的孩子又病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又发烧了。而大夫往往是忙的焦头乱额,看完这个看那个,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孩子的父母多说些什么。往往就是看完报告单就开药,孩子怎么病的,为什么病的,大夫没有过多时间去解释。
那么今天晨晨妈咪整理的这方面的知识,让大家知道什么事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教会大家如何如何来区分这两种疾病的感染。当我们具备一些这样的知识,在面对孩子生病时,便会多一些淡定和从容,少一些焦虑和担忧。
首先呢,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外在的症状表现上,就会有一定的区别。
比如病毒感染,一般来说多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周身酸痛、高热等等。
而细菌感染多以组织器官的炎症性反应引起的症状为主,多为局部症状,比如扁桃体发炎等等。
其次,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医学上的研究及其定义: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初用来识别病毒的性状,如个体微小、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可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具有致病性等,现仍有实用意义。
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
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目前病毒一词的涵义是指:那些在化学组成和增殖方式是独具特点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微生物或遗传单位。它的特点是: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它细胞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独特的;体积比细菌小得多,仅含有少数几种酶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或称病毒体(完整的病毒颗粒是指成熟的病毒个体)。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第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一些外在表现上的具体差异: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
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发病的病人。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喷嚏、流涕等其他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晨晨生病期间就是眼结膜充血)
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细菌性感染脓痰是重要证据。
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多为细菌性感染。
白细胞计数,一般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
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可给予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或安乃近泰诺林等治疗。
病毒性感染热势低,一般不超过38.5℃,故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亦有所改善;但细菌性感染者热势高,多高于38.5℃,服用同样剂量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较差、全身症状亦无明显改善。
病毒性感染伴随发热时多精神状态还不错,而细菌性感染伴随高热者往往精神状态不佳,嗜睡、疲倦。
病毒性感染咽部充血多成鲜红色,明显;细菌性感染则多为暗红色。
在治疗上,病毒性感染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往往效果不错;而细菌性感染者常需配合应用对症抗生素,才可有效控制病情!
以上就是晨妈今天整理和分享的内容,发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妈妈们可以根据以上分析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和应对。如果孩子一旦高烧或病情严重,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