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毒病是由于寄生于蔬菜自身细胞内部病毒而引起的病症。由于病症的主因是由于蔬菜细胞内部的病毒而引起,故不能够通过外施农药进行完全有效治理,只能早期进行病毒预防。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常与蔬菜活体共存亡,它只能在活的植物体内过寄生生活,并复制自己,不能吸收利用死的物质,寄主植物死亡、分解,病毒也会随之钝化或死亡。所以绝大多数蔬菜病毒病不会由残体传播,故已发生病毒病的大棚,再种菜时不必顾虑病毒病会通过残体和土壤传播到下一茬蔬菜上,可照栽不误。蔬菜种子内部带有病毒的可能性极小,因种子的生理构造可以起屏蔽作用。
蔬菜病毒病的三种特征
1、花叶: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叶片出现褪绿角斑与圆斑,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多呈三角形,最后变为褐色。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块状斑或线纹。
2、蕨叶:生长点或腋叶都发展成细长小叶,小叶后来变细甚至没有叶肉,仅留叶脉,最后成螺旋形下卷,俗称“鸡爪叶”。
3、条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和果实上有灰白色、淡黄色坏死斑驳或不规则的条斑及条纹。
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
1、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环境因素
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病的首要环境因素,高温、干旱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气温高、大气干旱,阳光强烈不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抗性降低,易受病虫害的侵染。高温对于蔬菜来说是一逆境,特别是在高温强光下形成的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特别有利于被病毒病感染的植株呈显性状态。而高温与干旱也不利于植株壮棵的形成,相对来说,弱棵更利于病毒的感染和症状的出现。
二是高温有利于传毒昆虫的大量繁殖和迁飞(如蚜虫、粉虱等),使病毒病的潜育期缩短,大大加速了病毒病发生和流行。高温季节传毒害虫繁殖快,且外界大量滋生的杂草、大田作物等更利于传毒害虫的隐藏。因而这一时期防治害虫难度很大。进而导致了病毒病更容易侵染和为害。
三是高温利于病毒增殖,加快病毒病的侵染循环。病毒病依托寄主的细胞养分完成增殖,在环境不良条件下,植株抗性降低,对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粒子容易进入到细胞内,随着细胞的增殖而大量繁殖。
2.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植株抗性因素
病毒在侵染植株后,不仅与植株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株的养分输导,改变植株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植株死亡。
很多菜农朋友总是认为,防治病害就要用药治疗,但是对于蔬菜病毒病来说,增强植株抗性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植株抗性强了才能抵抗各种病虫害的入侵。
而对于一棵抗性强的植株来说,必定拥有健壮的根系。健壮的根系不仅能为植株吸收充足的营养,而且能为地上部分(特别是生长点部位)合成大量生长激素,从而很好的协调好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对于抗性弱的植株来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再加上遇到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植株不能正常的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生长会收到抑制,势必形成弱棵,抗病能力降低,而此时病毒增殖、蚜虫、粉虱等传毒昆虫繁殖速度加快,这样造成病毒病大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得病的番茄整株表现褪绿黄化症状,果实小、颜色偏白、不能正常膨大。叶片也表现明显的脉间褪绿黄化症状,边缘轻微上卷,且局部出现红褐色坏死小斑点。典型症状为上部三至四片叶出现黄化,其中顶叶呈鲜黄色,从第二片叶开始呈斑驳黄化,越往下斑驳症状越明显,同时叶片变厚,但小叶症状不明显,植株长势受影响但并不停止生长。
番茄褪绿病毒最大的好处是,减产但不绝产,一般只是影响2-3穗果实的生长,随着气温降低以及对植株长势的调控,还有恢复正常的可能性。烟粉虱是褪绿病毒病传播的唯一媒介,而高温、干旱有利于烟粉虱的迁飞和传播,同时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和症状表现,因此在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病毒病容易发生。
山东广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省巨野县核桃园镇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