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有两个
非介体(种子、嫁接等)传播
非介体传播是指在病毒传递过程中没有其他机体的介入,如嫁接、种子、伤口、无性繁殖材料传播等等。
病毒是专性寄生物,通常与蔬菜活体共存亡,也就是说病毒只能在活的植物体内寄生生活,并进行自我复制。嫁接是蔬菜细胞间的融合,病毒未脱离活体寄主,因此嫁接不当就会传毒,这就要求菜农在培育嫁接苗时要避免从病毒母株上取接穗,同时也要淘汰有病毒的砧木,避免嫁接传毒。
蔬菜种子内部带有病毒的可能性极小,因种子的生理构造可以起屏蔽作用,即使母株染有病毒,其种子内也是不带毒的,种子传毒主要是种皮带毒,可用温水浸种或l0%磷酸三钠浸泡消毒,使病毒失去致病能力。
接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整枝打叶、绑蔓打头、种子处理等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伤口,病毒就通过这些微伤口侵染植株。但因病毒体外保毒期多数较短的原因。表面张力小的肥皂、洗衣粉等能使绝大多数病毒被钝化而失去传染能力,所以在进行农事操作前后,应多次使用肥皂洗手,以减少人工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多年生杂草是各种病毒的重要“携带者”,虽然它们不能直接传播病毒,但是这些杂草是昆虫聚集栖息之地,若传毒昆虫取食后,再迁飞到蔬菜植株上,同样会传播病毒病。所以将棚室周边的杂草及时清理掉也可以减少病毒病的传播。
介体(昆虫)传播
介体传播简单的说就是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生物体的活动进行传播及侵染。通常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等传播。
据了解,目前已知80%的植物病毒依靠昆虫进行传播,传毒昆虫以具刺吸式口器者为主,如蚜虫、叶蝉、粉虱、蓟马,飞虱等,仅少数具咀嚼式口器。它们在为害植物的同时将病毒从病株传播到健株上。
昆虫在传播病毒时,有的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比如菜农朋友非常熟悉的烟粉虱,食性很杂,尤其喜食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威为许多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能传播多种病毒,比较常见的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即TY病毒(只有烟粉虱能传播)、褪绿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秋葵曲叶病毒等等。
传毒昆虫与所传播的病毒关系非常密切,很多能在虫体内存在和复制。蚜虫为例,蚜虫吸食了某些病毒植株的汁液,即刻就会传毒,而不需要经过潜育期,但传播不能持久,一般在4小时以内。这类病毒一般都能以汁液传播,并引起花叶型症状,如黄瓜花叶病毒等;还有些病毒植株被蚜虫吸食后,蚜虫会长时间带毒(10-小时)或终生带毒,有的甚至还会把病毒传给下一代。此类病毒多半引起黄化和卷叶症状,一般不能经由汁液传播。因此,消灭传毒昆虫是防治病毒病的一个主要措施。
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
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感病植株大厮积存在,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病毒病就会流行。关于介体已在传播途径中介绍过,下面主要从环境因素和植株抗性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条件因素
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病的首要环境因素,高温、干旱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气温高、大气干旱,阳光强烈不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抗性降低,易受病虫害的侵染。高温对于蔬菜来说是一逆境,特别是在高温强光下形成的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特别有利于被病毒病感染的植株呈显性状态。而高温与干旱也不利于植株壮棵的形成,相对来说,弱棵更利于病毒的感染和症状的出现。
二是高温有利于传毒昆虫的大量繁殖和迁飞(如蚜虫、粉虱等),使病毒病的潜育期缩短,大大加速了病毒病发生和流行。高温季节传毒害虫繁殖快,且外界大量滋生的杂草、大田作物等更利于传毒害虫的隐藏。因而这一时期防治害虫难度很大。进而导致了病毒病更容易侵染和为害。
三是高温利于病毒增殖,加快病毒病的侵染循环。病毒病依托寄主的细胞养分完成增殖,在环境不良条件下,植株抗性降低,对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粒子容易进入到细胞内,随着细胞的增殖而大量繁殖。
植株抗性因素
病毒在侵染植株后,不仅与植株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株的养分输导,改变植株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植株死亡。
很多菜农朋友总是认为,防治病害就要用药治疗,但是对于蔬菜病毒病来说,增强植株抗性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植株抗性强了才能抵抗各种病虫害的入侵。而对于一棵抗性强的植株来说,必定拥有健壮的根系。健壮的根系不仅能为植株吸收充足的营养,而且能为地上部分(特别是生长点部位)合成大量生长激素,从而很好的协调好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对于抗性弱的植株来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再加上遇到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植株不能正常的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生长会收到抑制,势必形成弱棵,抗病能力降低,而此时病毒增殖、蚜虫、粉虱等传毒昆虫繁殖速度加快,这样造成病毒病大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