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从葡萄中发现的类病毒共有6种:Australiangrapevineviroid(AGVd)、hopstuntviroid(HSVd)、grapevineyellowspeckleviroid1,2(GYSVd-1,2)、citrusexocortisviroid(CEVd)、grapevinelatentviroid(GLVd)。其中,HSVd、CEVd和GLVd的译名比较简单明确,分别为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SVd)、柑橘裂皮类病毒(CEVd)、葡萄潜隐类病毒(GLVd)。然而,AGVd和GYSVd的译名则有些小混乱了。
先从AGVd说起。它的译名之所以有多种,原因出在“Australian”上。有的译作“澳洲”,有的则是“澳大利亚”。例如:《植物病毒学》(原书第4版,范在丰等译)中译本和《植物病原—病毒学》(谢联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将AGVd译为“澳洲葡萄类病毒”。李知行则在“葡萄病毒病与类似病毒病”一文中(北方园艺,)将AGVd译为“澳大利亚葡萄类病毒”。实际上,澳大利亚和澳洲均是澳大利亚联邦的简称。所以从意思上来说,这两个译法均可。
再说GYSVd。它的译名就更多了,主要包括:葡萄黄点类病毒、葡萄黄斑类病毒、葡萄黄痘类病毒。例如:在《植物病毒学》(原书第4版,范在丰等译)中译本和《植物病原—病毒学》(谢联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中译为“葡萄黄点类病毒”;胡国君等在“葡萄病毒脱除技术研究进展”(果树学报,30:-)一文中译作“葡萄黄斑类病毒”;彭山等则在“从吐鲁番古葡萄树上检测到4种类病毒”(植物保护,,5:95-)中译作“葡萄黄痘类病毒”。由此看出,问题出在“speckle”的翻译上。《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4版,英英、英汉双解)将“speckles”译为“小斑点,小色斑”。因此,个人以为将“yellowspeckle”译成“黄斑”可能更接近病害的症状。
Viroid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