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发病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动物传染病。其特征是:
1.传染病的特征
(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播散,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发生传染病康复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发病表现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病程经过。
(6)具有一定的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流行时,其发病数量随时段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些传染病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上这些特征是区别动物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重要特征。
2.传染病的病程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个时期。
(1)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开始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处于潜伏期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2)前驱期指从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至特征性症状刚一出现的一段时间,是疾病的征兆阶段,其特点是发病症状开始表现出来,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但其特征性症状尚不明显。
(3)明显期指前驱期之后一直到充分表现特征性症状的一段时间,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4)转归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包括死亡转归和恢复健康。机体恢复健康后在一定时期内对该病的再次发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有的传染病在康复后的一定时间内还存在带菌(毒)排菌(毒)现象。
根据动物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的严重程度、造成损失的大小和国家扑灭疫病的要求等,我国政府将其分为三大类:
一类疫病: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大多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鸡新城疫等。按照法律规定,此类疫病一旦暴发,应在疫区采取以封锁、扑杀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
二类疫病:是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该类疫病的危害性、暴发强度、传播能力以及控制和扑灭的难度比一类疫病小。如:伪狂犬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支原体肺炎、马传染性贫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禽痘、鸭瘟、鸭病毒性肝炎、小鹅瘟、禽霍乱、兔病毒性出血症等。法律规定发现二类疫病时,应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扑灭措施,不排除采取与一类疫病相似的强制性措施。
三类疫病: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法律规定此类疫病应采取检疫净化的方法,并通过人工免疫、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如: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副伤寒、猪密螺旋体痢疾、鸡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鼻炎、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肠炎和犬瘟热等。
二、感染的类型
(一)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
按病原体的来源分类。若病原体从外界侵入动物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一些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已存在于动物机体,当受不良因素影响,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毒力增强;最终引起机体发病的感染过程,称为内源性感染。
(二)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及感染先后分类。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慼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这时前一种感染称为原发感染,后一种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三)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
依据感染后所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分类。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发病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无明显发病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动物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变为显性感染。
(四)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按照感染部位,把动物机体的抵抗力较强、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感染称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所引起的各种化脓创。如果动物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突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称为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等。
(五)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均属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动物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发病症状的,称为典型感染。而非典型感染则指该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不够明显,与典型症状不同。
(六)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按照感染后病程的长短,可将感染分为三类:最急性感染的病程最短,常在数小时或1d内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显著;急性感染的病程较短,自几天至2?3周不等,伴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亚急性感染的病程稍长,发病表现不如急性感染明显,和急性相比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类型。
(七)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使两者之间形成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携带有病原体,并经常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原体,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如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感染猪只后可表现为持续性感染。
慢病毒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与持续性感染的不同点在于疾病过程缓慢,病情不断发展并最终引起死亡。包括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的病毒(寻常病毒)和亚病毒中的朊病毒(非寻常病毒),如马传染性贫血病毒、人免疫缺陷性病毒I型(HIV-1)、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等。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二)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横向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包括交配、舔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如狂犬病,其流行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形成明显的连锁状,这种传播方式一般不易造成广泛的流行。
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传播媒介包括:空气、饲料、水、土壤、器械、节肢动物、野生动物、人、体温计、注射针头等。大多数传染病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既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
(三)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是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传播途径包括:胎盘传播、经卵传播和产道传播,如:猪瘟、禽白血病、鸡沙门氏菌病、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疱疹病毒等。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动物传染病在畜群中蔓延流行,必须具备3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动物。这3个条件又常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当这3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一)传染源
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能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具有传染性。
1.患病动物病畜是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因能排出病原体,尤其是在急性过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危害也最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成为传染源,则随病种不同而异。各种传染病的病畜隔离期是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来制订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病畜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终了为止。
2.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如病畜,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要和危险的传染源。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染病防制中的主要工作之一。病原携带者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有的可能只有一种途径,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毒病等;有的有多种途径,如炭疽可经接触、饲料、饮水、空气、土壤或媒介节肢动物由皮肤黏膜创伤、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称为传播方式。它可分为两大类:即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三)畜群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指动物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畜群的易感性是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的易感染程度。家畜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素决定的。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外界环境条件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畜群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四)疫源地和自然疫源地
1.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疫源地的含义要比传染源的含义广泛得多,它除包括传染源之外,还包括被污染的物体、房舍、牧地、活动场所,以及这个范围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群和储存宿主等。在防疫方面,对于传染源采取隔离、治疗或扑杀处理;而对于疫源地则除以上措施外,还应包括污染环境的消毒,杜绝各种传播媒介,防止易感动物感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目的在于阻止疫源地内传染病的蔓延和杜绝向外散播,防止新疫源地的出现,保护广大的受威胁区和安全区。
2.疫点、疫区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但疫点与疫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3.自然疫源地有些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或家畜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昆虫)感染宿主(主要是野生脊椎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其后代。人和家畜疫病的感染和流行,对其在自然界的保存来说不是必要的,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疫源性。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畜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有: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口蹄疫、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三、传染病流行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在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中,根据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染范围大小(即流行强度)可将疾病的表现形式分为下列4种。
1.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如破伤风、狂犬病等。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例如炭疽、猪气喘病等。
3.流行性流行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流行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广、发病率高。这些疾病往往是病原的毒力较强,能以多种方式传播。如猪瘟、鸡新城疫等。
“暴发”常作为流行性的同义词。一般认为,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畜群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时间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可称为暴发。
4.大流行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数省和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在历史上如口蹄疫、牛瘟和流感等都曾出现过大流行。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主要原因有:①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②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③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某些动物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地质水文等,它们对流行过程的3个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发生复杂作用。
2.社会因素影响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防疫法规的情况等。
3.饲养管理因素畜舍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素质乃至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例如肉鸡生产采用全进全出制替代连续饲养,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下降。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气候突变、饲料更换、转群并群、频繁注射等,都易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增加接触机会而诱使某些传染病(如猪瘟、圆环病毒病等)暴发流行。
———————END——————
如何获取考试资料的信息呢?扫码诊疗白癜风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