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生病的时候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可以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小孩子一发烧,家长往往都十分紧张,因为发烧可能只是表面,内在的感染才是治疗中需要歼灭的“大boss”。
身体发烧的原因?
若把身体比作城池,致病细菌即是凶相毕露的敌人。一旦致病细菌侵略,我们体内的护卫军——吞噬细胞就会当即发动防护,进行继续性的吞噬和杀灭。这个过程反应在我们身上就是各种不舒服、难受、发烧等表现。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
感染引起的发烧,要分清是病毒感染所致还是细菌感染所致,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说起对症下药,就不得不提到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却束手无策。
很多人觉得抗生素见效快,常常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使用,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
面对孩子生病发烧,有一部分家长也是两极分化,要么经常在医生开药的时候,提出不要给宝宝开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要么会提出孩子生病了,要用消炎的,好的快。
什么叫炎症?任何刺激在局部组织,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都叫炎症,症状之后出现分泌物,这就是炎症过程。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但炎症不一定是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只是包含在炎症范围内的一小部分。
好钢用在刀刃上
抗生素是专门针对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不能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性感染无效。如果有条件,最好根据细菌培养来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不是越高级的抗生素越好,而是最适合的最好。因为毕竟抗生素也可能会对身体器官有所损害。
使用抗生素的潜在风险知多少?
这样吃五谷杂粮更健康
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2岁之前接受3个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与早期儿童肥胖的风险增加有关。
增加幼儿患哮喘风险
孩子过早接触抗生素有可能造成其肠道有益菌群被破坏,导致形成“不成熟”的免疫系统,引发过敏反应,从而提高患哮喘的风险。
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风险
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增加了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和菌群多样性的破坏也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更容易得湿疹
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湿疹风险增加15%~41%,使花粉过敏风险增加14%~56%。
可致营养不良
抗生素会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肠道内益生菌减少,会导致一些肠道疾病,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破坏儿童免疫力
抗生素杀死细菌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模仿细菌所需营养成分的结构,让细菌“吃掉”抗生素,使其不能再获得其他营养,最后把细菌“饿死”。
存在致耳聋风险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很容易伤害儿童的听觉神经造成永久性耳聋。
★怎么正确使用抗生素★
01
不要自行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医院化验,凭医生处方正规使用;
02
严格按医嘱服用,不要随意换药、停药、更改药物剂量;
03
尽量不要给宝宝吃成人用的抗生素;
04
掌握既往用药反应,主要是要了解有无药物过敏史以及家族遗传史等。
如果像基因身份证一样,每个宝宝都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安全用药宝典,宝爸宝妈就不用在宝宝每次生病的时候纠结某种药物对宝宝会不会造成伤害?就医时就可以凭借检测报告让医生更精准的选择药物,家长也可以根据检测报告了解自家宝宝对哪些药需要慎用,哪些药需要禁用,为宝宝的用药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
儿童常用药物基因检测
孩子的安全用药宝典
儿童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药物在胃部吸收时因婴幼儿胃酸水平较低,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降低。
★肝脏解毒能力不足,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引起药物半衰期延长。
★肾脏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儿的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由于儿童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吸收、代谢系统和成人不同,对药品的副作用也呈现不同的敏感度和严重性。
输
正是由于儿童特有的生理特点,致使影响儿童用药的品种与剂量与自身的发育现状息息相关,主要因素包括:身高、体重、性别、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儿童常用药物基因检测综合评估影响儿童药物代谢的因素,实现精准用药。降低甚至杜绝药物毒副作用对儿童的伤害,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解热镇痛类
★抗感染类
★呼吸系统类
★消化系统类
★内分泌系统类
★神经系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