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肆虐,菜农愁白头,如何做才能延

我国是世界上辣椒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随着辣椒的需求量、销量日益增加,椒农对辣椒种植的热情也有所提升。在某些城市,辣椒产业甚至成为主导产业之一。然而,在辣椒生产中,炭疽病、病毒病和疫病等多种病害成为阻碍椒农增收的障碍。其中,辣椒病毒病因发病率高,传播迅速,易造成20%~70%的严重减产,在近年已由原来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发生频率与程度逐年加重,对辣椒生产的产量和品质都造成较大影响。1、辣椒病毒病危害巨大辣椒病毒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危害巨大,常造成辣椒黄化、落叶、不结实、果实畸形甚至整株枯死。据统计,我国辣椒病毒病一般可造成10%~30%的经济损失,严重时可减产50%~80%。年,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农技人员对全区辣椒产业调查发现,病毒病发病田块达%,发病株率10.3%~21.7%,个别严重地块发病株率达50%以上,一般减产20%~30%,为害严重的减产50%以上。根据田间调查结果,仅该区每年因辣椒病毒病造成辣椒产量损失就达到万kg,经济损失万元。2、流行原因分析2.1病原多,难定位据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67种病毒能引起辣椒病毒病,且随着调查的深入,种类还会增加。其中我国已鉴定出的病毒种类有22种,包括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辣椒轻斑驳病毒、辣椒斑驳病毒、蚕豆萎蔫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烟草蚀纹病毒、辣椒环斑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烟草脆裂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以及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曲茎病毒及中国辣椒黄化曲叶病毒等DNA病毒,近年发现侵染辣椒的病毒还有甜菜西方黄化病毒、番茄褪绿病毒。我国辣椒大多数产区的病毒病病原仍以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为主,引起花叶、黄叶症状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该病毒主要通过蚜虫吸食而传染,蚜虫的活动使病毒在作物和杂草间相互传染,引起发病。出现条斑、轮纹斑坏死型症状的病毒,主要是烟草花叶病毒,该病毒主要由病株残体和种子带病传毒,两种病毒都可以通过田间农事操作接触传播。但并不排除其他种病原在部分区域成为优势种群的可能,例如北方产区近几年蚕豆萎蔫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对辣椒的侵染呈上升趋势,为害加重。2.2症状复杂难辨由于辣椒病毒病的病原种类繁多,而且田间常以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植株,使得症状表现复杂多变。根据辣椒植株被病毒病感染变现出的症状,可分为花叶型、黄花型、坏死型和畸形型。①花叶型:多发生在苗期和初花幼果前,叶片、果实出现浓绿与褪绿相间、不规则斑驳的典型症状,严重时叶片和果实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实僵化,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②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坏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症状表现为植株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症状表现为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红褐色或深褐色病斑,不规则形,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症状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③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黄化叶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使得植株矮化,无法正常生长,并伴有明显的落叶。④畸形型:初期叶脉褪绿,叶片皱缩上卷,而后叶片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呈丛簇状。果实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畸形,果面凸凹不平,有时疣状突起,易脱落。2.3传播途径广辣椒病毒病病菌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即非介体传播和介体传播。非介体传播主要是通过种子和病残体带毒传播,另外,接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生产、移栽、整枝、中耕、除草、采果这些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伤口,而土壤和病残体中的菌丝,就通过这些微伤口去侵染植株。介体传播主要是以田园中的各种蚜虫、螨虫以及线虫等为介体的传播病毒方式,其中以有翅蚜的传播最广,传播效率最高,它们的发生量与迁飞期可以直接左右辣椒病毒病流行的范围、程度和时间。研究发现:辣椒病毒病增长率与田间迁飞的有翅蚜的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因此,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度大等气候条件,在刺激媒介昆虫发生与繁殖的同时,降低辣椒的抗病能力,从而导致病毒病的大面积发生。此外,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田间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数过多、与茄科植物连续轮作也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使辣椒病毒病严重发生。3、综合防治策略病毒病不同于其他真菌或细菌病害,它的传播、感病和显症不是同步的,而且,大多数病毒病原为RNA\DNA病毒,目前尚无特效的化学药剂能够将它从植株体内杀死或铲除,防治上需要从品种、种子消毒、治虫除草切断传播以及田间肥水等方面出发,采取一体化综合防治方案。3.1选用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毒病品种,早熟型辣椒品种较晚熟型品种轻,线椒比甜椒抗病。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9号、湘研11号、湘研19号、湘椒48号等抗病性较强,适宜在湖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3.2种子消毒播种前把辣椒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1天后,将种子放入55℃热水中不断搅拌15分钟后,用30℃温水浸泡10小时,浸种时加入20%吗呱·乙酮~倍液。将浸泡后的种子捞出,放入9%高锰酸钾溶液或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滤水后置于28~30℃的条件下保湿催芽,每天需淘洗一次,以利于透气和保湿,当种子有80%露芽时即可播种。3.3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采用塑料钵育苗,把调配好的营养土装入钵内,每钵播3粒种子,保证成活2株幼苗,然后带钵土在第一分枝有花蕾时定植。这种方法既可减少分苗假植程序,节省用工;而且种子出土后,有充足的营养面积,可保证幼苗粗壮;又可防止伤根,减少病毒入侵机会。3.4清除杂草,清洁栽培整地前,将田间的杂草、枯枝落叶全部清除销毁,减少病毒寄生。大田管理时,铲除田间地头的杂草,保持田间清洁,彻底消灭毒源,切断传播途径。3.5治虫防病注意防治蚜虫等传播病毒的害虫。在蚜虫发生初期,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倍液、21%啶虫咪乳油0倍液喷雾。另外可利用银灰色膜避蚜或黄板诱杀,防治效果达80%。3.6轮作与间作病毒具有一定的寄生性,采用辣椒与非茄科物轮作、间作的方法(与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与水稻轮作),能减少病毒来源和传染,大大减轻辣椒病毒病的发生。3.7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同时避免土壤过于干旱,勤浇水,促进植株健康生长,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尤其是在挂果期、采收期,需勤施薄水肥,避免营养不足早衰而抵抗力下降。推荐每亩施农家肥1kg、磷酸二铵10kg、尿素15kg、硫酸钾24kg。3.8药剂防治

病毒病一旦侵染辣椒后就很难被杀死,但可以采取钝化、降低其复制速度的方法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因此,目前辣椒病毒病防治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为病毒钝化型和抑制病毒增殖型两大类。钝化型药剂的特点是当病毒侵染寄主植物时可将病毒暂时或永久钝化,达到抑制病毒病侵染的目的。这类药剂不仅对病毒的初侵染,而且对病毒在寄主体内运动,对未被侵染部分的二次侵染也有一定的防治意义。抑制增殖型药剂则是对病毒RNA复制过程和病毒相关蛋白表达过程进行抑制或干扰,实现它们的抗病毒活性。市场上广泛使用的还有一种植物增抗剂,它的作用是通过人为补充某些对病毒有抗性的有机成分,从而从植物内部开始增强抗病毒能力。

常用病毒钝化剂有烷醇·硫酸铜、琥铜·吗啉胍等,病毒抑制剂有吗呱·乙酸酮、宁南霉素、氯溴异氰尿酸、辛菌胺醋酸盐等,植物增抗剂有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低聚糖素等。菜农可以在辣椒病毒病不同的发病时期有针对性的选择药剂,即在发病前施用植物增抗剂和病毒钝化剂,在发病初期及中期施用病毒抑制剂对辣椒病毒病进行防控。

分苗定植前喷0.1%~0.3%硫酸锌溶液预防;在发病初期选用下列药剂: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氨基寡糖水剂~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倍液,每7天喷洒1次,连喷3~4次,结合喷施磷、钾和微肥,增强抗病能力,不仅可防病,还能促进早熟和增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jg/74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