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病毒的核酸检测预防之基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6.html

作者郭晓强

为快速鉴定新冠肺炎病毒携带者或确诊相关病例,通常需要对特定人群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包括样品采集、核酸提取、病毒基因片段扩增及检测等过程,这在减缓和预防新冠肺炎的快速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

新冠肺炎(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目前已成为影响全球最严重的肺部传染性疾病,至今蔓延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年9月10日,确诊多万病例,死亡90余万人,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引发新冠肺炎的病原体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病毒)[1],因此为遏制新冠肺炎快速蔓延,必须尽快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并排除非携带者,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筛查新冠肺炎病毒的手段

检测新冠肺炎病毒,首先须了解病毒基本构造。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颗粒状病毒,直径约纳米,小于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纳米),因此若想揭开新冠肺炎病毒的庐山真面目,通常要借助电子显微镜的威力。新冠肺炎病毒在感染早期有两大特征,一是病毒个体太小,二是病毒数量太少。要直接观察病毒,首先得对病毒进行体外培养,然后进行繁琐的样品制备,最后方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漫长而成本昂贵的过程,显然不适合病毒的快速筛查,必须另辟蹊径。

新冠肺炎病毒构成较为简单,主要含两种基本物质,一种为发挥结构和功能作用的蛋白质,另一种为发挥遗传作用的核酸。核酸有两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新冠肺炎病毒携带的是RNA。这样看来,如能发现新冠肺炎病毒蛋白质或RNA的蛛丝马迹,也就明确了病毒的存在。理论上,蛋白质和核酸均可用作检测目标,但核酸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可在体外扩增(蛋白质检测通常需要使用信号级联放大,其敏感性不及核酸),这就很好地弥补了病毒数量少的不足,于是核酸检测就成了新冠肺炎病毒筛查的主要手段。

核酸扩增

病毒核酸检测亦称分子检测,主要利用核酸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尽管DNA和RNA均可直接体外扩增,但通常应用DNA的比较多。对于遗传物质为RNA的新冠肺炎病毒,先要将RNA转变为DNA,这个过程称为逆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RT),就是利用RNA做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生成DNA,通过这一过程把病毒RNA的信息忠实传递给DNA。下一步是DNA体外扩增,其方法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所谓链式反应,通常是指一个连锁反应(可类比核裂变原理),前一个反应的产物作为后一个反应的底物,使产物发生几何级数增长(2、4、8、16、32、64……),最终实现产物的快速积累;PCR是在DNA聚合酶催化下,DNA体外连续复制的过程。为检测病毒,通常并不需要把整个病毒基因组全部扩增,只需选择几种有代表性、排他性的基因即可。基因是指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DNA片段,不同基因之间的差别在于4种碱基(A、G、C和T)排列顺序的不同,碱基间按照A和T配对、G和C配对的原则进行配对。因此,DNA聚合酶可根据一条DNA单链的碱基顺序精准合成另一条配对链(即DNA复制)。开始复制时必须先有一段短的DNA单链与已有DNA配对才可启动延伸过程,这条短DNA单链称为引物(引导DNA聚合酶开始工作之意),它们可与选定的DNA片段两端互补配对,最终达到只扩增引物之间序列的目的。[2]

病毒核酸的检测及其体外扩增

PCR过程通常包括重复的三步反应。

第一步:高温变性。将双链DNA拆为单链DNA,为下一步的DNA复制做好准备。

第二步:低温退火。退火就是单链DNA重新形成双链的过程。尽管原来两条单链DNA有机会重新结合,但由于体系里已加入大量的单链引物,因此最终结果是单链引物与单链DNA形成杂合双链DNA。

第三步:适温延伸。DNA聚合酶在合适温度下可根据DNA信息,以引物为起始,将剩余部分填充。

随后重复进行“变性—退火—延伸”三步,从而实现目的DNA(通常在第三个循环后出现)的体外快速扩增,最终到达检测水平。目前,通常让退火和延伸采用同一温度,以减少频繁的变温操作,节省时间。

病毒核酸检测

理解核酸体外扩增原理后,重点介绍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通常包含收集、提取、扩增和检测等步骤。

收集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主要聚集于上、下呼吸道,因此取材部位亦主要集中于此。筛查最常用的工具是口咽拭子,鼻咽拭子也有采用。有时还需收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供进一步确诊。

提取

提取是从收集物中提取病毒和人RNA的过程。相对于DNA,RNA稳定性较差,应在采样后最短时间内完成提取,以免降解。如果受具体条件所限,无法短时间内完成提取,则应及时低温保存,短期需在4℃保存,超过72小时则需在-80℃或液氮中保存。运输过程中也应保持低温环境。

扩增

对提取的RNA进行RT-PCR体外扩增。多种新冠肺炎病毒基因均可作为检测基因,如核衣壳(nucleocapsid,N)蛋白等。为使结果更加可靠,通常选一个基因的两个片段或两个基因的两个片段;此外还选择一个人的基因作为内部参考(保障试剂有效性),共3对特异引物。

检测

如果目的片段存在,就会得到经多次扩增而最终检测到的信号[3],进而可判断病毒携带情况。

扩增结果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三个目的片段均未得到阳性,这种情况为无效结果,需要排查原因并重新操作。

②人基因阳性,两个病毒基因阴性,说明核酸阴性(健康人)。

③人基因阳性,两个病毒基因亦阳性,说明核酸阳性(携带者)。特殊情况下,如果两个病毒基因只有一个阳性,则须重新操作;更罕见的情况是两个病毒基因阳性,但人基因阴性,也考虑为阳性(可能原因是人RNA过少)。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原理示意[3](a)病毒核酸检测过程;(b)核酸检测结果解读。

核酸检测通常采用单样检测(每个样本单独进行核酸检测),但有时为减少检测次数、降低检测费用和提升检测效率,也会使用混样检测。混样检测是指首先把多个样本(通常是5~10个)混合后检测,若结果阴性则证明样本中所有个体均未感染病毒;如阳性则需进一步测定单一样本,从中发现确切感染者。举例如下:假定一万个样本,单样检测至少一万次(不考虑阳性和阴性对照);如果每10个样本混合,估计感染率百分之一,则第一步仅需检测一千次。按最极端情况估计,这一百个感染者分到一百个组,则再需检测一千次,最终两千次即可达到要求,这就极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核酸检测可靠性

目前,基于RT-PCR体外扩增的检测已成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的金标准。即使如此,也无法保证完全准确[4],总会有假阳性(健康人误判为感染者)和假阴性(感染者误判为健康人)的可能存在,主要出于以下几种情况。[5]

收集操作不当

目前对新冠肺炎筛查的最佳样本和最佳时间,尚缺乏统一标准。以口咽拭子为例,取样部位不准确可导致假阴性出现;对高度可怀疑的个体,通常要多次采样。此外,样品收集通常涉及多个标本,无形中增加了污染的概率而导致假阳性。此外,取材时机也非常关键,通常感染初期假阴性较多,随着时间推移,准确率会逐渐升高。

核酸提取失误

样本储存、运输或提取处理不当,容易使病毒核酸降解,而增加假阴性的机会。

扩增效果不佳

严禁使用过期或不合格试剂,这是保证扩增效果的关键。为此,通常在检测个体样本的同时还需增加三个对照,核酸分别来自水、确定健康人和确诊患者。如果最终三个结果符合预期,则判定试剂合格。

检测限设置

为判定核酸阳性或阴性,通常需设置检测限(limitofdetection,LOD),它是指次检测中95次以上出现阳性所需要的最小病毒RNA量。LOD数值设置非常关键,过高容易漏检(病毒数量过少者被忽视),出现假阴性;过低则容易使样品污染成为棘手的问题,假阳性增多。

最后,鉴于整个检测过程涉及众多专业操作,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严格培训至关重要,尤其在核酸扩增和结果解读的阶段,更需要有资质的人员来完成,以保证结果可靠性。

病毒核酸检测的其他方法

由于新冠肺炎感染形势严峻,单纯依靠RT-PCR体外扩增策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还有多种方案可作为补充[6]。

逆转录环介导的等温扩增(reverse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RT-LAMP),也是采用逆转录方式将病毒RNA转换为DNA,然后采用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和一组特殊引物在等温条件下(没有高温变性环节)将病毒目的片段扩增,最终通过判断产物生成量来确定其是否感染病毒。这种方法高效、经济,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上具有重要潜力。

转录介导的扩增(transcription-mediatedamplification,TMA),采用逆转录与转录相结合的扩增模式:一方面借助逆转录酶将病毒RNA转换为DNA(额外多出一段转录起始位点),另一方面再借助RNA聚合酶转录出包含目的片段的RNA,随后通过逆转录—转录循环,实现核酸的体外扩增。

基于CRISPR的测定(CRISPR-basedassay),这类方法首先进行核酸扩增,然后借助CRISPR系统的酶切功能(具有水解携带荧光的DNA的能力)检测扩增产物,存在病毒基因扩增片段的则释放荧光信号,不存在的则不发荧光[7]。

这些方法在其他病毒检测中已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因此在弥补RT-PCR检测之不足方面有重要价值。

病毒抗体检测

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对判断是否感染病毒至关重要,为使结果更可靠,通常还会加做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又名血清学测试,就是检测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含量。机体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后,并非坐视不管,而是及时启动免疫系统来抵御病毒,主要有细胞免疫和辅助性的体液免疫两种。

体液免疫就是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病毒特异蛋白如刺突蛋白和包膜蛋白等的抗体,这些抗体统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通常有IgM和IgG两种。IgM出现较早,在感染几天到2周内的急性感染期含量会迅速增加,随后逐渐下降;IgG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主要抗体。因此,检测血清中IgM和IgG的含量,对分辨感染与否、感染后状态如何,具有重要的价值[8]。

针对新冠肺炎病毒抗体的简便型检测及其结果解读[9]检测试纸前端有一点样孔,可容纳1~2滴血,滴入的血样从前段扩散到后端,经过3个抗体检测带(IgM、IgG和对照),只有对照抗体处显色,结果才可信。根据IgM和IgG带显色情况,分为四种结果:双阴性,未曾感染,但不排除已感染病毒而尚未产生抗体,需进一步观察。IgM阳性,近几天曾感染,且传染性较大,需马上隔离。双阳性,已感染1~2周,仍有一定传染性,需隔离。IgG阳性,几周前曾感染过,但已获免疫力,病毒传播概率较低。上述情况均是针对无症状感染者,若出现症状则需及时治疗。

抗体检测的理论基础在于抗原(即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异蛋白)与抗体的特异性高亲合力,两者结合通常会触发发光反应,从而可被仪器或肉眼观测。目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验室级别的检测,具有敏感性好和精确性高等诸多优点,但也有过程繁琐、成本高和专业性强等问题,适合临床诊断;另一种为简便型检测,只需一张试纸即可,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适合人群筛查[9]。

病毒变异的监测

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相辅相成[10],一方面可以说明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还可提供感染后的信息。除检测外,有时还要监测病毒基因变异的情况。

基因变异是病毒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变异并非总是坏事,因为大多数变异是无害的,甚至部分变异还会带来好结果(如毒性减弱),只有极少数变异会引发更坏后果(致病性增加导致疫苗失效),因此检测病毒变异状况意义重大。

与DNA病毒(如疱疹、天花和人乳头状瘤病毒等)相比,RNA病毒(如流感、麻疹、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新冠肺炎病毒等)更容易变异,从而给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和预防措施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疫苗开发失败的案例基本都涉及RNA病毒,如流感、丙肝和艾滋病等。基于此,需要经常性地对新发现患者进行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测序,时刻监控变异发生情况,并预测潜在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制定更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形势异常严峻,开展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意义重大,尽管这些方法都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可让我们及时掌握病毒感染传播动态,为疫苗研发和新药研制争取宝贵时间。

郭晓强:副教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xiaoqianggu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wh/64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