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讲:顾振琦合成:吴志杰播讲稿与文字稿略有区别)
最近,关于“中国病毒”的国际新闻逐渐增多。一些外国政客和媒体,肆意把新冠病毒称之为“中国病毒”。这种说法,充满了偏见和歧视。
义愤之下,从外交官到网民,不少中国人纷纷加入了“争论”的行列,事情还在持续升温。
是非当前,该争当然得争。但“争论”不是“争吵”,更不能变成“对骂”。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如何正确地去争论”——请记住这样4条法则(这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也会用得上)。
01拔河不如拔草
和人争论,最好不要陷入“拔河赛”。大家围绕表面的问题,你往这边拉,我往那边拉,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人得意地称之为“怼”,字眼很爽,其实没用。
争论中,最有力、最能“一剑封喉”、最可让对方翻不了身的做法是——证明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提出来,甚至证明提出这个问题的思路其实是对方也反对的——就像拔草一样,把问题连根拔起,自然不战而胜。
以“中国病毒”一事为例。我们的重点不是去争论病毒到底最先出现在哪里(恕我直言,估计这事儿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也查不清、说不清,具体原因参见《最近两个特别容易答偏的问题》),而是去说明“把病毒和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个人联系起来”,这一方式是错误的,违反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命名规则(有人经常提到的“西班牙流感”之类的名字,都是出现在这个命名规则制定之前,不能作为例子),尤其涉及了西方社会自己最敏感的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地域歧视等问题。因此,就是发现病毒最先出现在美国,我们也坚决反对用美国去命名——只有突出了这一点,才算是拔掉了这个问题的“草根”。
如果只是反复强调病毒“不一定最先出现在我这里”、“也可能出现在别人那里”,甚至反击“病毒就是出现在别人那里”,等等,说着可能带劲、出气,其实对争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02说事不要说人
事是人说出来的。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冲动,争论一件事,总想直接冲着人去——不去证明这件事有多错,而去说明这个人有多坏。更有甚者,“论”也不论了,直接对着人开骂——可惜的是,人是骂不倒的;胜利也是骂不出来的。
“争论”高手鲁迅先生曾经有过名言——“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对当年使用辱骂和恐吓手段对付敌人的进步青年,他表示“非常失望”。
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今天,估计又要“非常失望”了——请看现在网上,一会儿拿特朗普的名字开玩笑,一会儿调侃特朗普又口误了,一会儿开涮特朗普又打瞌睡了,这样的新闻实在不少——请记住,我们要战斗,但要拿着道理的刀和剑去拼杀,而不是拿着花边新闻的臭鸡蛋去投掷。
03围魏未必救赵
在军事上,围魏能够救赵;在争论中,围魏未必能够救赵。
大多数家庭估计都有这样的经历:两人吵架,明明是因为今天的“A事件”引起,如果谁首先扯到之前的“B事件”,那就麻烦了……,这个架一定会越吵越大、不可收拾。最关键的是,它对解决“A事件”并没有帮助。
因此,在一场争论中,重要的是围绕核心问题说清楚,不要东拉西扯,随意扩大化。
另一位“争论”高手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对于争论的问题,十分之九的力气要放在介绍这个问题的事实上,辩论是小事,说事实是大事。
在“中国病毒”一事中,我们的焦点是不允许人借此丑化咱们中国、污蔑中国,完全没有必要再扯到什么“中美必有一战”之类的不可控话题上……不是说那些问题不重要,而是说拉上那些问题对现在的问题没有帮助。
04较真不用较劲
争论和打仗不一样,也许一直不会有个明确的结果——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脑袋长在别人身上,怎么说、怎么想,没法强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因此,我们对于口头上的争论,要“较真”,但不用“较劲”。
现在国内有批人,感到国外误解我们的人还不少,就开始担忧、上火——这下子咋办,中国要被世界孤立了!于是,他们争得就更起劲了。
大可不必。
这种行为,就像一栋楼的人都在各自救火,这时有人责怪了我们几句,我们犯得着丢下水桶,叉着腰和他对骂吗?
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行动——先把自己家里的“火”扑灭了,再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灭火。
至于外界对中国、对中国人的态度,咱们用不着分分秒秒都盯着去看,跟着去担心——那种不眨眼地盯着股市行情图的人,心脏往往会出问题。
中国就在这里,没人能够孤立。事实和时间,将是化解误解、消除误会的灵丹妙药。
中国在崛起,我们在成长。外界对我们,我们对外界,都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国家、对个人,“争论”都是少不了的基本功。关于怎样正确地去争论,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以上四条法则——勇敢去争,理性去论。
今天的新闻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见!
(文中部分图片和音频背景音乐来自网络)
来源:认真做爸爸(点击图片跳转)
如何正确地争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