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至10月份是牧场非传染性蹄病的高发期,蹄病是困扰牧场的首要原因。在5月21号加佳农团队和美国蹄病专家卡尔博士强强联合与荷斯坦大讲堂一起带来了《规模化牧场非传染性蹄病防控》专题网络直播讲座,接下来我们将此次内容分为五期,本次是第四期内容,重点讲述了功能性修蹄的主要目标,接下来我们与卡尔博士一起回顾课程的重点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牧场的伙伴们。
卡尔·鲍尔基
卡尔·鲍尔基出生于瑞士,后于美国高校进修。高级奶牛肢蹄健康顾问、培训师、修蹄师。在奶牛的肢蹄健康管理方面有超过33年的理论以及实战经验;每年都会为全世界各地牧场主和肢蹄健康服务工作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为牧场提供最合适的蹄病治疗方案和蹄病预防策略。
现代功能性修蹄功能性修蹄的方法是荷兰兽医于年构建和发展而来。对于修蹄人来讲,熟悉和遵从牛蹄的解剖结构非常重要,因为全世界范围的牛蹄仅仅只有一种解剖结构。功能性修蹄只有一种正确操作方式,合理理解牛蹄的解剖结构及相关结构功能是功能性修蹄的基础。为了获得更好的趾蹄健康,修蹄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修蹄规则。
图1所示是真皮结构,这是非常健康的组织图,在蹄浴上方沿着蹄肿部位形成絮状,它的功能是产生蹄病角质,形成蹄壁。下面是真皮小叶,红色部分是蹄骨组织,产生白色部分是角质小叶,而角质小叶的外侧是白线区域,最外侧是蹄壁,蹄壁是蹄部结构中最尖锐的部位,当奶牛受力时蹄骨向下传导。因此奶牛行走过程当中并不是直接压到蹄底,而是走在蹄壁上,所以蹄壁才是蹄部的承重结构。
图1
图2左侧是健康蹄骨示意图。三尖区域是具有非常强悬挂能力的区域,这是角质小叶和真皮小叶连接最紧密的地方;同时,蹄骨外侧也存在真皮小叶粘结的角质小叶区域。这张图蹄趾处于非常好的形态,行走过程中重心很好的落在蹄尖三角区,而这个区域循环能力最强,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区。
图2
图3右蹄是损伤的蹄骨示意图。如果存在损伤,基本上受力在内侧外侧部分,不存在角质小叶,因此没有悬挂和连接能力,仅仅用韧带进行悬吊。所以当你看到牛只趾尖过长导致重心主要落在蹄骨后方,而这部分悬挂能力较弱,在特殊情况下会导致蹄病的发生。
蹄匣的外侧蹄壁内存在角质小叶,真皮小叶和角质小叶形成交叠的结构,完全包裹蹄尖三角区域,形成特别强的悬挂能力,内侧蹄壁向后不存在角质小叶结构。为了让功能性修蹄更好,我们需要好好的利用蹄尖三角区域,通过修蹄将奶牛行走时的重心转移到趾尖,因为该处的悬挂能力最强。
当我们将重力完全转移到蹄尖三角区时,整个趾蹄的悬挂能力更好。图14左蹄是未经过修蹄处理的结构,它的蹄尖区域悬挂能力非常牢固,但现在的主要压力放在蹄骨后方,就很容易导致结构功能性异常的蹄病,如白线病、蹄底溃疡。因此功能性修蹄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奶牛行走时的重力转移到蹄尖部位,让它站立起来。
图3
为了达到功能性修蹄的主要目的,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多的保留健康的角质来保护真皮,如果不能较好的保留蹄尖区域的蹄底厚度,就会导致牛蹄的创伤以及牛只的跛行。同时,需要恢复牛蹄的正常合理功能及其重力分布,从而保持蹄部正常的形状,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正常牛蹄基本都呈现非常好的角度,用蹄尖点立着行走,较长的蹄子会导致重力分布向蹄底后方转移。此外,还需要预防可能导致角质性疾病的因素发生,例如蹄皮炎可能会导致斜度下降。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