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气温升高,鱼类常见六种病毒性疾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较好 http://m.39.net/pf/a_4661155.html
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鱼体病毒性疾病一般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5℃~30℃。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耗氧率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病鱼类都有可能会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草鱼从2.5厘米~15厘米大小的都可发病,有时2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草鱼出血病发病季节长,每年6月下旬至9月底是主要流行季节,高峰在8月,死亡率高,高密度饲养的鱼种池危害更甚,常发生全塘覆没,对提高淡水鱼产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发病过程

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天~15天,一般是7天~10天。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约3天~10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则长。

(2)前趋期。时间短,仅1天~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天~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而死。

4.症状

患病初期,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反应迟钝,摄食减少或停止。

病鱼的主要症状是充血。体内外各个器官和组织表现出斑点状或块状充血,诸如鳍条、鳃盖、鳃丝、眼眶、口腔、下颚等表皮组织,不用解剖就可以看到充血现象。病鱼眼球突出,鳃丝苍白或充血。脑膜腔、肌肉、肠道、肠系膜、鳔壁、胆囊、肝、脾、肾等器官,也往往出现充血现象,故依症状定名为"病毒性出血病"。

外部症状一般微带红色,小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充血现象。将病鱼皮肤剥开,肌肉有的显示点状或快状出血,有的全身肌肉呈充血现象,鳃部贫血,出现“白鳃”,也可能出现鳃瓣呈斑状充血,但有的病鱼鳃部无此症状。

内部器官的症状常见的是肠道充血,全肠或局部因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和周围脂肪,也常伴有明显的点状出血。但肠道半滑肌一般仍完好,仍具韧性,无腐烂或水肿等情况出现,少数病鱼的肝、脾、肾等出现灰白色或局部充血,鳔壁及胆常充满血丝。

实际上,上述症状群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和"白鳃"共4种类型,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1)红肌肉型。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出血,全身肌肉呈鲜红色

(2)红鳍红鳃盖型。主要症状为鳍基、鳃盖严重充血,头顶、口腔、眼眶等处有明显出血点。

(3)肠炎型。主要症状为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全部或局部鲜红色,内脏点状出血。诊断时

(4)“白鳃”型。鳃丝呈白色,肠道、肝脏等内脏器官均呈白色

5.防治方法水质越坏发病越严重,长期低溶氧状态最容易发生本病。

(1)水体消毒。可以通过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水体35-40克)进行消毒与改善水质。(2)改低。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杀灭水体中的病毒病原。可采用泼洒碘制剂的方法,对于发生出血病的池塘,通常连续泼洒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等(每立方水体0.3-0.5毫升)2-3次,隔天1次(4)药物防治。中药:每天用大黄、黄芩、黄柏、板蓝根各克,再加0.5千克食盐拌饲料投喂,或直接拌喂连喂7天。

鲤痘疮病:主要危害鲤、鲫的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鱼体表出现大量灰白色石蜡样增生物。鲤春病毒病:鲤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体表充血,出血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多为冷水鱼类病害。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患病虹鳟腹部膨大,体表出血、出血(鲑鱼苗肌肉出血)水产养殖早预防,目前高温,7-8份病毒高发期,一定要多巡塘,多观察,出现任何政治,及时治疗,病毒性病菌死亡率高达80%以上,一但得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疾病预防,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68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