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病毒性疾病会时不时地冒头

新型冠状病毒,之所以称为“新型”,指的是新发现而非新诞生的病毒型别。其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历史可能已有上百万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年暴发的SARS和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两者病原体也都属于冠状病毒。还有其他种类的病毒,近年内也先后酿成了不同规模的人类传染病,如年8月初发于香港后来又在东南亚多次上演的H5N1型禽流感疫情,年流行于北美的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以及年在西非蔓延、死亡率极高的埃博拉疫情等。

大众可能普遍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病毒性疾病会时不时地冒头,甚至暴发?

病毒地球生命的原住民

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有了生命的雏形,但还不能叫作“生命”或“生物”,因为这些雏形只是一些能自我复制的分子,是核苷酸单体串联成的短链。这些生命的分子雏形不断发展,复杂性不断增加。又过了大约2亿年,具有细胞形态的原核生物诞生了,分别发展成了细菌和古菌。此时聚合起来的核苷酸分子在原核生物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形成了自然界中最初的病毒,更正确的叫法是噬菌体。

噬菌体的降临大大推动了原核生物的进化。现在,人们能看到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包括森林、草原、动物等,但是体量最庞大依然是地球的原住民——病毒。据估计,其个数可达10的31次方。若按平均直径纳米计算,地球上的病毒颗粒一字排开,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来回缠绕上万亿个往返。病毒不仅数量庞大,种类也相当繁多,具体有多少种类无法确知,但肯定是数以亿计的。因此,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生活在病毒的“海洋”之中。

新型病毒缘何暴发流行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类以往未知的病毒能长驱直入地侵袭人体,扣下了传染病暴发的“扳机”呢?根本原因是生物之间和谐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新型病毒传染病的本质,实际上是病毒病原体与新宿主之间的狭路相逢、彼此在了解和适应对方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在冲突中新宿主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

各类生物种系延续至今,都是大自然和谐的产物,包括不同生物之间及各种生物与相关病毒间的和睦相处。一种病毒在天然宿主中是经过长期的相互适应和共进化,才构成了融洽的“格局”;而在新的“偶遇”宿主中,建立这一和平过程就要重新开始,这是基于生物种系延续的本能。造成突发或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是跨物种来袭的,其本身都有原来的天然宿主,而其在原宿主中可能并不致病,如蝙蝠身上携带超过多种病毒,包含冠状病毒,但其却不会淹死在自身高致病性病毒的“蓄水池”中。

而在与人类遭遇时,病毒面对新的可能宿主感到新奇并想尝试是否适宜生存。当然,病毒没有头脑,更没有智慧,扩展生存环境只是其在进化中获得的本性和能力。不幸的后果是,这种偶遇后的尝试会在人体产生重大冲突乃至严重疾病。新冠病毒是在包括蝙蝠在内的野生动物等天然宿主中共生的,遇到了人类这个陌生的生物就试图扎下根来,但排斥未知微生物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本能,因此发生了矛盾。

病毒与人偶遇,不易引起风吹草动,难以被立即感知到,等人类发现时已深陷泥潭,因为病毒已在人体内获得永久“居住权”。如引发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旷日持久的慢性冲突中,让人类付出了40多年的代价,至今仍在继续。

面对新传染病该如何应对

在新型传染病来袭时,人类的主要应对战略和措施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随着飞机、高铁、邮轮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便捷化,社会人群大规模长距离的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新发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难度也越来越大了。本次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相比,更加容易传播和蔓延,是因为由于它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感染初期比较隐匿,部分受感染者由于在潜伏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被感染,医院救助,但此时病毒已经开始播散;二是除年老或有基础疾病等情况外,新冠病毒导致的患者临床表现比SARS相对和缓,致死率亦稍低。新冠病毒这两个特性表明,它比SARS病毒更容易成为成功的人类病原体,因此从传播途径环节对其加以控制难度就要更大些。

文: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基因组中心主任刘树林

整理:健康报记者衣晓峰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曹政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70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