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生物战吗针对新冠病毒肺炎的阴谋论,在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2月2日,空军8架大型运输机抵达武汉,共运载名医疗人员与58吨物资;2月3日,解放军抽调名医护医院的救治任务)

从去年12月份开始出现并逐渐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疫情已经非常严重,到今天,年2月3日早晨11点11分,全国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例,其中治愈出院例,死亡例。可以说疫情依然严重,后续的工作会更加艰苦和危险。

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随之而来的除了全国上下相互勉励、共同加油、对抗疫情的誓言,也有各种不明真相、添油加醋的谣言,其中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声称武汉的疫情是"生物武器"造成的。因为在前一阶段两国签署贸易协定后,某国总统曾经宣布要送给中国一个"大礼包",有网友据此认为,武汉的疫情就是某国所谓的"大礼包",也就是生物战的一种表现,更有激进者甚至宣称武汉的疫情是"基因武器"作用的结果。那么,武汉的疫情到底是自然出现还是人为制造,在当今世界,生物武器是否有着类似于好莱坞电影中所描绘的杀伤力,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又有什么差异?今天笔者就和诸位读者大大们一同探讨一下:

生物武器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发现死去的人畜尸体会产生"瘴毒",进而导致活着的人畜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在很早时期,人类就已经有利用死去人畜尸体进行"生物战"的例子。在汉代,匈奴、鲜卑和羌族的军队在入侵中原撤回前,都会故意把战争死亡的人畜尸体等埋在水源、农田甚至市镇的出入口等地方,从而感染当地居民。东汉末年时中国曾经爆发规模巨大的瘟疫,其死亡人数甚至远远超过了后来欧洲的黑死病。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直接导致了东汉王朝的崩溃,以及中国陷入数百年的分裂对抗)

根据史书的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年间大瘟疫全面爆发,共爆发大规模疫情15次,其中9次发生与战争有直接联系。而瘟疫的结果让当时拥有多万人口,且兵强马壮的东汉王朝一下子减少到约万人口,严重的疫情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崩溃。在年赤壁之战时,曹军当中也爆发了大瘟疫,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够战胜曹军,很大程度上是借了瘟疫的"东风",大量的患病士兵让曹军战斗力大减,再加上当时的北方人不习水战,所以孙刘联军才能够以少胜多战胜曹军。不过,导致曹操战败的这场瘟疫也正爆发在当下的焦点湖北地区赤壁,离武汉很近。

(诸葛亮在赤壁不但借了东风,还借了病毒……)

不过,我们勤劳勇敢的老祖先们很早就已经站出来对抗瘟疫恶魔——东汉时期著名医生张仲景,就曾经根据自己数十年行医经验,总结并撰写出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系统性总结了霍乱、痢疾、肺炎以及流感等多种烈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当时的"伤寒"是上述烈性传染病的统称,而不是今天特定意义上的"伤寒病"。正是由于有了张仲景的著作引导,中国人民从此基本具备了对抗疫病的手段方式。根据后世的史料记载,东汉三国以后,中国再也没有爆发过死亡超过万的大型瘟疫,在这一点上,《伤寒杂病论》功不可没,而张仲景也被后人尊为"医圣"。不过这是后话。

(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正是他的医书保护了中国差不多年)

利用尸体传播疫病的战术,实际上是被蒙古军队西征时带到欧洲的。在公元年,蒙古军队攻打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卡法城,由于久攻不下,最终用投石器投掷了几具已经高度腐烂发黑的尸体进入卡法,然后就撤兵了。蒙古军队虽然撤退了,但是欧洲的厄运却由此开始。因为卡法是当时意大利的热那亚人在克里米亚半岛建立的贸易据点,因此热那亚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驾船从卡法返回意大利热那亚城,然后一种全新的、以前欧洲人闻所未闻的疫病便由此开始向整个欧洲传播。得了这种疾病的人,身上的淋巴结会首先溃烂,然后肺部发生病变(又是肺病,可见呼吸道是很容易被感染的部位),最终肺部溃烂无法再进行呼吸,病人活活被自己憋死。由于死后病人全身因为缺氧会呈现青紫色,所以这种病就称为"黑死病"。

(黑死病时期欧洲医生们的造型,乌鸦嘴面具长长的喙中塞有龙涎香、蜜蜂花、留兰香叶、樟脑、丁香、鸦片酊、没药、玫瑰花瓣以及苏合香等物质,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物质可以过滤有毒的空气以免自己"中毒染病")

由此可见,虽然人类对于细菌、病毒这类微生物的认识一直到19世纪才正式确立起来,但是在那之前的数千年中,人类已经懂得利用尸体作为媒介,有意识的进行瘟疫传播,甚至还制造过可怕的大规模瘟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其实对于生物武器并不陌生。但是从当今科学发展水平和生物学常识上看,所谓的"生物武器"并不能像好莱坞电影中那么神奇,相反,所谓的"生物武器"在使用上困难重重,甚至还不如常规武器好用。

从生物学角度去看待被误解的生物武器

细菌、病毒都是具备强大杀伤力的微生物,不仅仅是在古代,即使在年,著名的"西班牙流感"也依然让全球约1亿人染病(年全球人口仅有17亿),其中~万人死亡。这足以看出细菌和病毒一旦作为"武器"所拥有的可怕杀伤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武器"所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它只攻击生物,并不会破坏机器设备和城市建筑,因此,从理论上说,生物武器具备一旦投放,可以让敌国"灭国",然后还能全盘接收敌人资源的可能。尽管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但是依然让很多战争狂人趋之若鹜。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国家的试验室中依然保存着各种危险的烈性病毒样本,一旦需要,完全有可能大规模生产制备各种烈性病毒。但是生物战真的可以这么打吗?

(培养皿中的菌落,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人类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来源,青霉菌)

俗话说"凡事有利就有弊",实际上,鼓吹生物战的人或媒体其实都只看到生物武器强大的杀伤力和快速的传播能力,但是忽视了自然科学的规律——细菌和病毒的毒性如此剧烈,为什么其自身却没有灭绝地球上其他的一切高等生物呢?这其实是因为,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其发展都要遵循客观的规律,即使是人工培育的病毒也是一样。

(细菌繁殖过程)

这里以细菌为例,由于细菌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能像高等生物一样四处走动,所以细菌的吃喝拉撒都在同一个地方,所以如果细菌本身分泌的有毒物质毒性过大的话,时间长了毒性累积会反过来毒死它们自己。即使是突然爆发的烈性传染病,包括以往的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在爆发一段时间后,疫情就会逐渐变淡甚至消散。这其实是细菌在经过多次迭代繁殖后,自身毒性减弱的一个表现——细菌的毒性会降低到能够和它们自身"兼容"的水平,才能保证自己的存活。

(西方防疫医学和疫苗的开创者,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

人类在早期也是利用迭代法来培养疫苗。著名法国医学家,疫苗技术的发明者,路易斯·巴斯德(-)发现细菌经过对此迭代培养后其毒性会大幅降低,而当细菌毒性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其对于人体就失去了杀伤能力,巴斯德把这种失去活性的细菌注射入人体,以刺激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抗这种细菌的"抗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和使用的"疫苗"接种技术。我们今天所接种的大多数疫苗,其培养思路大多和巴斯德有关。

(二战时期日军配备的细菌弹,在整个二战中日本仅在诺门坎战役中对苏联使用过,剩下都是在中国战场上使用,一直到战败,也不敢对美军使用这种武器)

其实通过疫苗的培养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生物武器难以应用——因为其本体的毒性会随着自身的繁殖不断降低,而且即使是人工培养的细菌武器,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根据史书记载,在年日苏"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就曾经秘密在战场附近的哈拉哈河中"投毒",由当时关东军的细菌战部队石井四郎下辖的部队在哈拉哈河中投放了包括鼠疫在内多种病菌,企图让饮用河水的苏军染上瘟疫。但是没想到的是:苏军当时铺设了通向后方的公里输水管,根本就没有饮用哈拉哈河的水;倒是日军官兵由于后勤保障不力,不得不就地取水,最终有数千名日军倒在了自己"细菌战"的大坑里(当时为了保密,日军甚至没有通知自己的作战部队"投毒"的事情,所以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即使在今天,哈拉哈河边的泥土中依然可以检测到当年日军遗留的细菌残留,但是经过多年的迭代繁殖,这种细菌目前已经和普通细菌无异,完全无法对人构成威胁。

(遗传?变异?如上图)

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的毒性降低属性,让生物武器很难大规模发挥效能,因为细菌的繁殖远比人类要快得多,普通细菌通常10~20分钟就分裂繁殖一次,那么一个小时就可以繁殖3~6代,一天就可以繁殖72~代,通常只需要几天时间,其毒性就会消散,根本难以持久。与之相比的是,装填常规TNT炸药的各种导弹炮弹,在放置几年后打出去,依然具有杀伤力。而所谓的"生物武器"在放置一周后,可能就已经毒性全无,你还怎么使用?而且细菌这东西对于生物体是无差别攻击,弄不好就会反噬自己的部队。如果要提前给己方部队所有士兵注射疫苗,那么这么大的动静,不可能不被敌方察觉,而一旦察觉,行动也就暴露了。在行动暴露,对方有准备的情况下,生物战的效能将会大打折扣,弄不好还会误伤自己,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中国某大学的生物学实验室,如今世界各大国都有大量这样的生物实验室,因此生物武器同样处于"恐怖平衡"之中)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世界大国,相互之间都具有很强的生物战能力,世界主要强国的顶级试验室都备有各种烈性传染病的标本,这一点类似于当今的"核武平衡",双方都处于恐怖平衡阶段,谁都不能一次性消灭谁。这一点,从二战就能看出,二战时期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配备有大量的"生物武器",但是一直到战败投降,除了诺门坎战役外,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对英美等强国大规模使用生物武器,而只是拿来欺负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其实就是"恐怖平衡"的概念。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目前的生物武器都只是在理论上可行,但是并不具备真正的实战价值。

基因武器和生物武器有何异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么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有什么异同点呢?这个其实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基因是构成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部分,但是基因本身又不是单独的生命体,基因要对生物体构成影响,就必须嵌入到生物体自身的遗传基因序列中去,才能够起到作用。而这种嵌入过程如果在自然情况下发生,叫"基因突变";如果在人工干预下发生,则叫"转基因"。换句话说,基因无法直接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体构成杀伤,必须要通过基因链的替换或者"嫁接"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所谓的转基因粮食也好,棉花也罢,无论是吃还是用,其实都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而转基因大豆榨出的食用油,因为油脂是完全的不饱和脂肪酸,根本不含有任何遗传物质和蛋白质(蛋白质就是大豆榨油之后剩下的渣滓,就是所谓的"豆饼"),所以更不妨碍食用。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上述问题不难看出,基因武器实际上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利用基因"嫁接"技术改变细菌内部的基因构成,使其具备更强的毒性,但是这个问题就如同上文提到的,细菌武器有两个问题:毒性自然衰减和变异性。即使在试验室研制出的剧毒细菌,经过几十代、数百代的迭代(大概3~5天时间)也同样会慢慢失去毒性,这是生物的自然属性,无法改变——因为如果毒性始终不变,这种人工细菌可能连3~5天都撑不过去,就会首先毒死自己。

(手工向胚胎细胞中注射新的基因物质)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改造病毒——病毒是一种比细菌更为低等的微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所以病毒必须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利用其他生物体的细胞物质进行转录才能进行繁殖。可以说,病毒是介于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有机物之间的一种生命形态。

(电子显微镜下的流感病毒)

病毒的特点是离开了宿主很快就会死亡,所以病毒的爆发和传染很快,但是一旦防御得当,消失也很快。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埃博拉、寨卡、H1N1禽流感等等,都是病毒引起。而病毒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最知名的一次灾难大概就是~年的"西班牙流感"(上文有介绍)。而病毒因为其结构简单,介乎于生命和非生命体之间,因此,更适宜进行基因改造,从而培养成为"基因武器"。但是病毒武器同样有一个问题:病毒在复制和转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变异,换句话说,假设是针对某人种而研制的某一病毒,同样在繁殖和迭代数百代之后,会不可避免的变异为其他病毒,从而扩大杀伤面(敌我不分),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性,具有不可控性。这导致了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不能作为武器使用,而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就更不可能了。

(病毒的感染细胞和自身繁殖过程)

其次,病毒由于是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因此极为脆弱,离开宿主后通常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就会死亡,所以,即使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只要及时坚持隔离病人,切断传染源,这样病毒的传播同样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一点从埃博拉、寨卡等烈性传染病毒的蔓延和遏制中就能看出,即使是在西非或者拉美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只要及时有效地隔离病人,并对疫区进行消毒处理,就可以很快控制住病毒蔓延。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只要能够分离出病毒菌株,就可以针对其RNA结构研制出专门的阻断性药物,从而阻断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这一仗,我们一定能赢!)

所以无论是生物或者基因的稳定性,还是从实际使用的战术效果而言,无论生物武器还是基因武器,都不具备实际的战术效能,更多的情况是我们自己拿着消息吓唬自己。也许未来人类技术的进步,可以克服生物体本身的不稳定性和突变性,到那时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武器和基因武器。不过,目前而言,加强对病毒、细菌和基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虽然人为制造大规模病毒感染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并不现实,但是挡不住会有天然的病毒意外感染人类,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疫情,例如本次的新冠肺炎这种新传染病。为了有效抵抗各种新型的传染病,人类依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这场人类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战争"依然漫长而危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73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