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感冒治疗史就是一部药物滥用史

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http://m.39.net/pf/a_4793178.html

感冒,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疾病。

成人每年发生2~4次,学龄前儿童可能会达到每年6~8次。

以一个年出生的中国人为例,35岁的他,已经经历了近次感冒。

这位「老司机」,可能会有治疗感冒的丰富经历:

幼年时为了感冒快好输过液;

青春期时治感冒吃过不止一种抗生素;

成年后,在零售药房买过抗病毒口服液;

又在今年这次肆虐大江南北的流感中,为了孩子加入抢购抗病毒药奥司他韦的大军;

他的父母为他熬过一锅姜汤治感冒,告诉他:「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爱人递上一杯温水和一盒电视广告里的复方感冒药,体贴地说:「不给感冒留机会」。

「久病成医」的他,常常是家里还有什么药就用了什么药。不是万不得已,医院是不会去的。

「这么多种药,还能没有一点儿用吗?」他总是这样想。

然后,感冒的确「治愈」了。

「我吃了好几种药,总有一种管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面对感冒的做法。

实际上,在中国治疗感冒,就是一部药物滥用史。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就是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人体自身免疫力就可痊愈。

对于如何治疗感冒,几乎所有人都有发言权。症状不明显的「小感冒」常是挺挺就过去了。实在觉得浑身酸痛或者出现发热症状,人们常选择一些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以缓解发热,伪麻黄碱缓解鼻塞,右美沙芬缓解咳嗽。

但这些药物只是让你的免疫系统消除感冒病毒的过程变得舒服一点,并不能干掉病原体。

可以说,再厉害的抗病毒药物,也不如人体的免疫力。大部分感冒真的是喝水喝好的,而不是吃药吃好的。

西方国家的医生,对抗菌素已经很讨厌了。日本政府规定7岁以下的孩子不准使用抗菌素,英国花了数亿英磅宣传不要轻易使用抗菌素,道理就在这里:抗菌素使用过分不是抗菌素不好,而是医生的不好。

为什么被人们如此视若大敌?人们应该知道这是市场在炒作。制药公司需要卖药,医生需要生意,两者各有所需,发热就被炒起来了。

每逢感冒流行,医院里最热闹的就算小儿科了,排队挂液注射抗菌素加退热药的人无数,却没有人知道这样的退热加消炎的不对。

医院小儿科,还让一些护士向家属分发退热药片,都说应该让孩子早一点退烧,以免热坏了脑子。家长视发热为大敌,非要立即退热不可。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

在电视和文艺故事中,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人穷途潦倒,发热昏倒,后来碰到一个好心人,医院,挂液又打退热针,救了他的性命。

这些故事不仅在渲染发热的可怕,而且也在间接地告诉人们,发热会要人性命,医院打消炎药和退热针,才能保住性命。没有人知道这是对发热的渲染与误导。

笔者在临床上见过很多孩子,凡是经常感冒的孩子,必是经常吃感冒药的。孩子经常发热而且抵抗力不好,或者十多岁出怪病的孩子,都是经常使用抗菌素的。

有个孩子经常发口疮(口腔炎),可是到处治不好,一问,果然经常用抗菌素。因为,抗菌素搅乱了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导致常发口疮的。现在对发口疮的孩子,又增加了一种病名,叫“手足口病”,也把它说成是流行病。反正都要使用抗菌素。

许多医生不知道病人得的是什么病,只要是发热,只要认为是炎症,就注射抗菌素。有的医生还认为,血检白细胞升高,就是炎症,就应该使用抗菌素。

滥用抗菌素使抗菌素的牌子越来越坏。事实说明抗菌素使用的过分了。当然,抗菌素没有不好,不好的是贪得无厌的市场——西方的制药公司。制药公司为了销售抗菌素的数量,拼命制造舆论,制造一些垃圾的医学理论误导医学方向。

如果你是一个临床西医医生,就会知道临床碰到最多的是发热。你的治疗方法就只有挂液消炎和退热。

医院里的医生一见发热,就马上使用抗菌素和退热药,其实,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看病人多,叫护士先发退热药就更其错误。

西方先进国家现在治发热提出了一个前驱期的新概念。前驱期的意思是:发热的头几天,还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医生就不能乱治疗,等待症状明显起来,可以查出是什么病了,再加以治疗。

因为,许多发热的病,不治疗也会好,也会自然退热,妄加治疗反而会使病人受到损害。药物用得不好,就会留下后患。这是对现在见发热就用退热药和抗菌素的一种否定。

医院医生,基本上还是老办法。这种老办法在西方被否定是因为许多患者被退热退坏了,有的甚至死了。而且,一些本来能自然退热的患者,用了这个老办法反而使体温缠绵不休。

西方对发热的现象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发热不是疾病,而是人的生命在抵抗疾病;退热和注射抗菌素不是在帮助病人,而是在帮助疾病。医生做的是反面人物。

这一研究,都出自西方的非主流医学,这是现代主流医学是没有想到的。因为,主流医学在忙着开拓市场,忙着赚钱,忙着用广告、媒体和文艺作品,来渲染和宣传感冒发热的可怕。

有的人发热多天体温老是不退,医生如果能看到扁桃体红肿的,他就会说这是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如果有的人发腹泻,医生便说这是肠胃炎引起的;如果有的人咳嗽老是不好,医生便说这是气管炎引起的……医生这样给出的发热原因答复,其实并不科学。

因为,发热是全身性的,医生用局部的炎症来解释,这样的解答有时候是对的,却大多数是错的。

如果你能再思考一下,为什么很多时候扁桃体红肿、腹泻、咳嗽没有发热,而有发热的时候,再有扁桃体红肿、腹泻或咳嗽就可以说是它们造成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全部否定局部的炎症能引起发热,而是认为这种答复的单一性容易犯以偏盖全的毛病。

其实,你问医生为什么发热,医生的回答:感冒、气管炎、扁桃腺发炎或者说肠胃炎,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上述说的生命在排毒。

否则,不管医生说的什么病,其症状都很相似,为什么?如果你能勇敢一点,大胆地追问下去,医生就会答不出来,并且,面红耳赤摆起脸来呵斥你了。如不信,你试一试就会知道。因为他所学的东西是经不起查问的。你要追究发热的原因,医生能抓到什么说什么。

有的人既然得了炎症这个名,医生就会给开抗菌素。如果你问前几天也是用抗菌素消炎为什么不好,医生就说这些抗菌素太差,现在可以给你开更好一点的,或者说给你开进口的。

如果你再追问:既然知道太差治不好,何不起始就开这好的抗菌素?在医院里只要认真的人,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使医生无法答复。医生学来的东西经不起栲问,便会恼羞成怒。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医学的问题。

因为,医学不能说发热是生命在抵抗疾病,否则,用抗菌素就没理由了。炎症是现代医学给很多常见疾病的冠名,因此才会有使用抗菌素的理由。

如果用了某抗菌素没有治好你的病,那也只能换一种抗菌素,医生还最会喜欢建议你换进口的。

其实他自己对进口的抗菌素能不能好亦心中无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该药的使用对医生本人来说,会拿到一些好处。

有人认为我这种说法与现实正好相反,那么谁对谁错两者必居其一(读者认真独立思考)。我希望做父母的要善待孩子。善待的方法就是学一点医学知识。

所以,做了父母的读者们,千万认真了解一下孩子发热后的治疗和疗法。谁都知道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却没有人知道,孩子发热没处理好,会卡断自己的希望。人没了希望,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想后悔,就迟了。因此,自己至少也得懂一点。

医院里所有的医生治发热初起,无非是一些抗菌素加一些名之为抗病毒的药物,没有什么新花样。发了热去治疗,凡是一二天后就退烧的病人,便被一概称之为感冒。

如果三五天烧不退,医生便会开很多的检验单,要病人去检查。一般的验血,只能查白细胞升高不升高。医生把白细胞不升高的称为病毒性感冒,把白细胞升高的称为细菌性感冒。病人也不知道这是医生在忽悠我们呢!

如果病人认真追究这种分类的方法有什么根据,好一点的医生则不理不答,坏医生便会脑羞成怒,甚至说:“你是医生或我是医生?”好像你的追问是在教训他。碰到这样的情况,千万别以为这是医生的不好,因为,医生没办法回答。

医生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也就是说,病人最常发的是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现在,每当发热来临,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服退热药、感冒药,或加上输液消炎,巴不得马上退热。人们还往往把体温高低,作为疾病轻重的标准。

很多人认为体温在38.5℃以上,就是高温了,就应该用退热药。关于“高温”的标准,有人说39℃,有人说39.5℃,有人说40℃,我问这讲法从何而来?答:医生讲的。可见医生的见解各自不同,都是凭自己的想当然说的,病人却把它当真的。总之,既然现代医学还没有标准的规定,医生胡说八道就不能相信。

如上一节所述,发热基本上是一种自我防卫,一种生命的自救行为,为什么被人们如此视若大敌?

人们应该知道这是市场在炒作。制药公司需要卖药,医生需要生意,两者各有所需,发热就被炒起来了。

把发热分为高烧、低烧,说高烧就应该用退热药,低烧不要紧,这是一种误导。它不仅给发热定下一个错误的标准,也同时制造了人们对发热的恐惧心理。

基于这种恐惧心理,人们才会急于寻医购药。就笔者临床所见,发高烧的人原来身体都是壮健的居多,而且退烧快;而发低烧的人原来身体都是衰弱的居多,而且纠缠不休退烧难。

因此,如果把高烧说成病重,那么试问为什么退得快?低烧说成病轻,那么为什么纠缠不休?这样的讲法于实际情理不合。

如果说:体格好的人得重病,体格差的人得轻病,那么,锻练身体岂不成为多余的了?可见医生这种以体温高低划疾病轻重的说法是错误的。

笔者临床的经验认为,发热应以精神好坏论轻重。精神清爽的,无论体温多高,都算轻症;精神不佳的,无论多低都是重症。

有一女孩,10岁,发热40.5℃,咳嗽、鼻塞、打喷嚏,其母看过我写的关于对发热的论述文章后,就带她到我家诊治。说自己过去经常买感冒药给她吃,医院挂抗菌素,致使孩子经常感冒发热,心里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决定在这次发热中坚持中药治疗。

但因体温如此之高,虽然在喝中药,觉得心中没准,就一天带她来看两次。我看孩子虽然体温高,但精神尚好,又有恶风、流鼻涕、打喷嚏等表证(中医认为表证是邪在“表”,“表”说明病位在表层,也有病势轻浅的意思),吃饭、大便都如常,告诉她没有问题。

到第5天才完全退烧,此后就很少感冒了。孩子的母亲说,由于社会已全面普及以体温高低作疾病轻重标准的说法,这次孩子体温如此之高,她不给孩子输液、打退热针受到了很多压力,婆婆、母亲、丈夫都给她脸色看,骂她心狠,但她挺下来了。我想想,这还真不容易。

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发热,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因为,在外来微生物感染或体内微生物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便放出毒素。当生命发现了这些毒素后就开始发热。

发热使这些入侵的,或恶意扩大地盘的微生物觉得环境不适,于是减少或停止繁殖。微生物的寿命都很短,只要停止繁殖了,新的没生出来,老的几天后就会死亡。

这说明,发热是生命对外来微生物的感染或内部微生物恶意繁殖的自我防卫反应,不是疾病。发热的高低,是生命自己根据需要控制的。所以,把体温高低作为生病轻重的标准,那可以说完全是有意的误导。

临床常见:体温高的,往往是身体好的人,退热也快。原来,是因为入侵微生物数量少,所谓邪气轻,马上被消灭,生命觉得不需要用发热来解决;入侵的微生物多,也就是邪气重,生命就觉得必须发高热。

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邪气重,正气盛,斗争激烈。而体温低升不起的人,往往纠缠不休,其实平日他身体也不好。这是因为,体质不好,对入侵微生物就极其敏感,一有动作,就马上发热。

因为体虚,体表松弛,高热也发不起来。西医的单纯退热就退不了。这样的单纯退热,还会帮入侵微生物的忙,退了热,它们觉得环境舒服了,就又开始繁殖了。

普通人治疗感冒的观念更新总是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

也许几年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在几年后就产生了耐药。而每年流感病毒的不同类型,对抗病毒药物的要求不同。

没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感冒,并且使用已经普遍耐药的抗病毒种类,就是对药物的滥用。

以审慎的态度来讲,要想有针对性的治疗流行性感冒,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在流感流行的情况下,把握抗病毒治疗时机和正确应用抗病毒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年末至年初的这次全国爆发的流行性感冒,使抗病毒药药物变得十分紧俏。

年1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对抗病毒治疗的药物进行了以下推荐: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典型药物为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等。

于是,奥司他韦被许多人视为神药,在局部地区甚至脱销。

奥司他韦还有一个更让人熟悉的名字:达菲。曾在年H1N1型流感爆发不久临危受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列入流感治疗名单。

然而,年3月,WHO专家委员会在《基本药物选择和应用执行概要》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奥司他韦在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中的作用未达到先前预估的其对相关临床结果的影响。

委员会建议修订药物清单,将奥司他韦从核心药物转移到辅助药物,并仅限于确诊或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重症住院患者。

医院呼吸专家曹彬教授在接受呼吸届采访时说:奥司他韦不是「神药」,临床评估很重要。

曹彬教授反对所有的、疑似的流感病人无差别的使用奥司他韦。

「在奥司他韦的使用上我是保守的医生,早期使用奥司他韦,特别是在感染流感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确实可以缩短病程,但获益最多是缩短十几个小时最多是24个小时的病程。」

「对于普通的流感病人,单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轻症的流感病人,不建议使用奥司他韦。而且,很多医院时已经超过48小时,这是肯定不需要使用的,特别是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

「毕竟任何化学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而大规模使用,流感病毒对所谓神药的耐药很快也会出现。」

治疗感冒的药物滥用,不仅有「吃错了药」,还有一类是「吃多了药」。

虽然感冒药种类繁多,但成分大致相似,主要含有以下成分中的几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木酚甘油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等。

由于市面上销售的感冒药多数是复方制剂,同时吃几种感冒药,就可能因药物剂量的叠加而导致药物过量。

感冒药中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可造成的肝损伤,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过量则可造成患者死亡。

早在年,美国FDA统计了之前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数据,发现有69例因服用含抗过敏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的感冒药过量死亡的病例,其中多数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可预见的将来,感冒病毒仍将不断对人类进行骚扰和侵犯。「前车之鉴」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进行规范治疗。

最近又一款儿科万能药被拉下神坛了,这次下来的,是蒲地蓝

10月2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要求蒲地蓝消炎制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处方药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修订。

这次修订,把以前写着尚不明确的不良反应和禁忌两项,都进行了明确。

以前蒲地蓝是儿科常用药,医生经常给感冒、咽喉红肿的孩子开,甚至有的家长觉得蒲地蓝没啥副作用,会自行给孩子喂。

这回说明书修改了,相信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给孩子用蒲地蓝时都得多掂量掂量了。

孩子的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药物副作用对于孩子的伤害更大,滥用药物,很容易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今年药监局对一系列儿童常用药进行了规范,在6月初,药监局还下发一则关于注销5种药品的通知,其中就有大家常用的艾畅。

在国外,是不建议4岁以下的宝宝使用艾畅的,而之前,国内却应用于宝宝、新生儿!

这两款药物都是感冒药,艾畅是被注销,药监局帮大家从源头上排除掉了可能有害的药物。

蒲地蓝以前是在禁忌、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服用,现在药监局对蒲地蓝消炎制剂说明书的修订,明确了禁忌和不良反应,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药品的规范使用的重视!科学指明安全使用的方式,也是一种进步,让大家能够更加合理规范用药,避免风险。

不过这风险虽然规避掉了,但家长更疑惑了。以前孩子感冒了,就给喂感冒药治疗,现在这个药不能吃,那个药不能吃,那孩子病了怎么办?难道就硬扛着?发展成肺炎、鼻炎怎么办?两三周拖着好不透彻怎么办?

感冒是个小病,但放爸妈这,看着孩子难受,再小的病也是天大的烦恼。再加上感冒是个常见病,一年之中孩子总会得上几回。家长不知道怎么办,或采用了错误的护理方法,孩子遭罪,大人也不得安宁。

除了感冒,还有像发烧、咳嗽、喉炎、扁桃体炎这些常见病,其实这都是上呼吸道感染,而且在秋冬季节更是频发。

 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中医治疗为常用措施。

  一、对症治疗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

  二、抗菌药物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

  化学药物治疗病毒感染,尚不成熟。吗啉胍(ABOB)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病毒有一定疗效。阿糖腺苷对腺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利福平能选择性抑制病毒RNA聚合酶,对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有一定的疗效。近年发现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有力的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简称polyl:C)可使人体产生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繁殖。

  三、中医治疗

  采用中成药或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上呼吸道感染有其独到之处。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撸臃缑拧⒎斡幔环缛雀忻罢?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2.其他治疗

  (1)拔火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3)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

以上都是传统中医推荐治疗法,希望能够有用。

如果喜欢,请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77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