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相信,新冠病毒传播存在中间宿主,并且倾向于蝙蝠——那么,其他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呢?作为正在上海进行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分论坛,“缤纷的生命——世界顶尖科学家生物多样性峰会”31日在线披露一项新冠病毒风险基因的最新研究结果,并将风险性分为5级,其中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处于最高级别。
“早上好库什,我们虽然距离只有几公里,但疫情开始后,还没能真正见过面……”作为“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发起人之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组学家哈里斯·李文,与另一位沃尔夫农业奖得主通过网络会议打招呼。随后,他透露了“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ebp)”相关实验室正在开展比较实验,针对新冠病毒在基因层面上更易与哪些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以及宠物等相结合。
由李文实验室博士后研究者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已经对种这样的动物进行专门测序,比较其基因序列中的“acer基因”。因为在这一基因下,特定生物可存在一种关键受体,能够结合新冠病毒的acer蛋白。反之,没有这一受体,就天然“免疫”。
“最近对恒河猴的相关基因研究,也能证实这一点。”李文表示,与人同属灵长类的黑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的基因,导致其体内受体与新冠病毒的蛋白结合风险“非常高”。一些鹿、仓鼠、食蚁兽、海豚等,其风险级别也属于“高”;一些虎、羊、猫、牛等,则属于中等风险。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分级图表了解到,相比之下,猪、马、狗、象等属于低风险,海狮、家鼠、乌鸦以及美洲鳄等,其风险更低一级。李文认为,就目前研究而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基因决定其没有与新冠病毒acer蛋白结合的受体,也就是说他们无法作为中间宿主与新冠同体共存。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拐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经来临,这一灭绝比自然演化的速度快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李文向其他生物科学家以及在线与会同行呼吁,力争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完成已知万种生物的高质量、全基因测序。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33个研究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位科学家参与其中,计划的第一阶段将在3年内率先选定种生物完成这项测序。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解放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