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病毒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草莓植株不能很快表现出症状,所以在生产上常被忽视。我国各草莓产区病毒感染率很高,一般达60─80%,严重的达90%以上。而且感染两种以上的植株也占相当比例。草莓病毒病给草莓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可使草莓减产20─30%,并且使浆果的质量下降,果实变小,商品性变差。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草莓病毒病将越来越严重,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带来巨大损失,阻碍草莓的产业化发展。草莓病毒病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30余种。其中,我国各草莓产区普遍发生且为害严重的主要有4种,分别为:草莓斑驳病毒(SMo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和性黄边病毒(又称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MYEV)和草莓镶脉病毒(SVBV)。我国草莓品种都带有这4种病毒。除此以外,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SPMYEV)也是草莓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在部分草莓产区的宝交早生、春香等品种上为害也较重。一、症状草莓全株均可发生病毒病,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甚至不结果。由于毒源不同表现症状各异。草莓斑驳病毒病:最初的症状是由于叶脉失绿,而新形成的小叶表现出斑驳状条纹,当叶片只有一半被侵染时,叶片向下弯曲,叶片的扩展受阻碍,幼叶的叶柄比正常的短且弯曲,毒性大的毒系可造成叶片死亡。草莓镶脉病毒病:其症状有卷叶、失绿和镶脉等3种类型。在侵染的初期,卷叶症状表现明显。失绿症状主要在成熟叶片上发生,叶脉颜色变深黑色或失绿,叶脉间的叶肉组织失绿。叶片可以部分失绿,也可能在未成熟前死亡。镶脉症状的表现主要是叶脉失绿,主要发生在叶片发育的前期,叶片发育的后期,症状不明显。叶脉失绿的程度与病毒毒性强弱有关。虽然大部分栽培品种都可被镶脉病毒侵染,但一般不表现症状。草莓皱缩病毒病:敏感品种被皱缩病毒侵染后,叶片形成失绿斑点,叶片变形、皱缩、扭曲,同一复叶上的小叶大小不等,叶片及叶柄变小。皱缩病毒毒系种类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同,和性毒系侵染所表现的症状轻,只发生在新发生的一片或几片叶上。烈性毒系侵染所造成的症状明显。草莓和性黄边病毒病:草莓被病毒侵染后,长势减弱,产量降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幼叶黄色斑驳,边缘褪绿,后逐渐变为红色,终致枯死。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在草莓绝大多数栽培品种不表现症状或十分轻微,难以分辨。其较为典型症状表现为下部叶片褪绿斑驳,渐黄化,变红;老叶上有黄色碎斑,也有褪绿型斑驳症。此外,田间的草莓常被多种病毒复合感染。当镶脉病毒与皱缩病毒混合侵染时,镶脉病毒的症状被掩盖,皱缩病毒的症状占优势。斑驳病毒与镶脉病毒混合侵染时,栽培品种也不表现出症状,但产量和生长势则显著降低。斑驳病毒与皱缩病毒混合侵染时,在指示植物和栽培品种上都可表现出症状,叶片表现出皱缩,皱缩的程度与病毒性强弱有关,如果皱缩病毒的毒性弱,即使斑驳病毒毒性强,在栽培品种上也不表现症状。斑驳病毒与和性黄边病毒混合侵染可在指示植物及敏感的栽培品种上表现出症状,幼叶失绿变黄,尤其在叶缘部位失绿严重,另外植株矮化,叶柄短,果实小,数量少,产量低。二、发生规律草莓病毒病主要在草莓种株上越冬。镶脉病毒主要靠多种蚜虫和嫁接传播,菟丝子也能传毒。在田间,传播斑驳病毒的主要途径是蚜虫,传毒蚜虫有棉蚜、桃蚜和钉毛蚜。草莓蚜是镶脉病毒最主要的传毒者,其它蚜虫只有在大量发生时才起重要的传毒作用。土壤线虫也是传播斑驳病毒的一个媒介,但因线虫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田间自然扩展速度极慢。通过人工嫁接和菟丝子以及汁液注射也可传播镶脉病毒。但不能通过种子和花粉传毒。草莓皱缩病毒极容易通过嫁接传播,而不易通过汁液传播。蚜虫传播不十分稳定。在田间条件下传毒的主要是草莓蚜。草莓和性黄边病毒可通过嫁接及蚜虫传播,各种蚜虫的传毒性都比较强。和性黄边病毒还可能通过汁液传染。但不能通过种子或花粉传染。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可通过病苗及蚜虫传播,暗色草莓蚜、草莓钉毛蚜和棉蚜等蚜虫的传毒性比较强。桃蚜不传毒。也不能通过汁液传染。目前我国长江流域草莓生产存在的植株严重退化问题,主要就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草莓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与草莓栽培年限成正比,品种间抗性有差异,如中国草莓1号、美国草每3号等比较抗病。但品种抗性易退化。目前栽培的"鸡心"和"宝交早生"等品种,近年因感染病毒病而出现严重退化现象。草莓与蔬菜或桃树套种混栽的发病株率明显升高。三、综合防治技术草莓病毒病一经传染,病情逐年加重,难以采用药剂防治,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⑴选用抗病品种。⑵发展草莓茎尖脱毒技术,建立无毒苗培育供应体系,栽植无毒种苗。采用无病毒苗是防治草莓病毒病的主要措施,其植株生长势强,产量可提高20-30%。培育无病毒苗,严格实行隔离和检疫制度;应在没有栽培过草莓的地区繁殖无病毒的匍匐茎苗。但是,即使栽植无毒苗,在周围1─2公里内,如有染病毒的老草莓园存在,在1─2年内就会被蚜传病毒传染。因此,无病毒苗的栽植区,在周围2公里内不能有老草莓园,才能避免传染。⑶引种时,严格剔除病种苗。不从重病区或重病田引种。并定期更新草莓。通常每3年需更新一次,在病毒感染率高的地区,可每年更新一次无病毒苗。不与能使草莓感染病毒的茄科作物间作。加强田间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拔除病株并烧毁。⑷提高草莓园栽培管理技术。增施优质农家肥,合理追施化肥;做好田间排灌和中耕除草工作;及时清除病源,彻底铲除老发病园,适当轮作或休耕。⑸从苗期开始治蚜防病。为杜绝或减轻蚜虫的传毒,在蚜虫发生期间每隔7─10天喷一次40%乐果乳油倍液或0.6%海正灭虫灵(齐螨素)乳油(浙江海正集团)倍液防治蚜虫。⑹药剂防治。据试验,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0.1%高锰酸钾溶液、20%病毒A(齐齐哈尔市四友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产,通用名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或20%病毒克星(山东寿光双星化工厂)可湿性粉剂倍液、34%叶康(保定新兴化工厂)倍液、50%消菌灵(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农药厂)或50%杀菌王(浙江诸几农化厂)水溶性粉剂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5次,效果良好。⑺疑为线虫传病毒的草莓园,利用氯化苦、溴甲烷等进行土壤消毒,也可用太阳能进行高温处理,杀死土壤线虫,防止线虫传染病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