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样颗粒对温度高度敏感挣脱枷锁的

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对新冠病毒疫情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在暴发初期,由于疫情主要发生在北温带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像泰国、新加坡甚至印度等热带地区即使有暴发,疫情规模也显著小于温带地区。加之,4种人类传统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都对温度比较敏感,表现为显著的冬季流行性特征。因此,人们普遍相信,环境温度对新冠病毒疫情同样会具有巨大的影响。然而,“天不遂人愿”,随着北半球冬季的结束,温度逐渐升高,欧洲和美国等地区的疫情不但没有受到明显抑制,大流行反而迅速恶化。迅速恶化的疫情迫使像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疫情严重的欧洲国家采取了严格的隔离和封锁措施,疫情才在夏季受到了遏制。而没有采取强制性封锁措施的瑞典,疫情一直持续,直到盛夏基本结束的8月份疫情才得到缓解;防疫措施非常宽松的法国,疫情则持续进展,整个夏季完全没有缓解,并在进入秋季后继续恶化。美国的情况与法国类似,整个夏季疫情都没有得到缓解,反而经历了第二波高峰期。与此同时,同样处在高温的南美洲,以巴西为代表,由于采取的抗疫措施不力,即使在高温的夏秋季节,疫情也迅速传播,一度成为严重程度超过美国的世界疫情中心。这些基本事实让人们意识到,高温对疫情的影响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人甚至由此认为,温度对疫情流行可能完全没有影响。不过,多数科学家仍清醒地坚持认为,温度和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疫情的影响必然存在;只不过,这些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涉及间接接触传播途径中病毒处在体外的环节;在几乎所有人都仍然是病毒易感者,传播以呼吸道直接(接触)传播为主的新冠疫情中,气候因素的影响相对有限。因此,不能以夏季高温没有遏制疫情而断言温度对病毒传播没有影响。因此,早在夏季,科学家们就开始预测到,并呼吁加强对秋冬季节第二波大流行的防范。事实也正如科学家预料的那样进入秋冬季节后,地处北半球的欧洲、美国等地区,经历了规模数倍于第一波的大流行。这一基本事实也再次证明了环境温度和湿度对疫情的影响。现在,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使用人为制造的新冠病毒(SARS-CoV-2)样颗粒,测试了温度和湿度对处在物体表面上单个SARS-Cov-2病毒颗粒结构和感染性的影响。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即使是适度的温度升高就可以破坏病毒的结构,导致其传染性降低。年12月14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的研究中,这组科学家介绍了他们制造单个SARS-CoV-2样颗粒的方法。我们知道,病毒可以分为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由于脂质分子层包膜的存在,包膜病毒对理化因素更敏感。比如,更容易通过加热和使用消毒剂灭活。而无包膜病毒对这些因素的抵抗能力更强。诺如病毒之所以具有超级传播能力,主要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包膜病毒,对即使恶劣的环境因素也具有高度适应性,从而可以通过间接接触造成传播。包括新冠新冠病毒在内的冠状病毒是包膜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相对有限,这也是它们环境气候因素敏感的最根本原因。当然,不同的病毒,包膜上分布的蛋白质及其分布序列不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也不尽相同。犹他大学的科学家模拟新冠病毒的包膜,及其中三种蛋白的分布数量和序列,制造了一种空壳的SARS-CoV-2样颗粒,即只有SARS-CoV-2病毒的外壳,不包含其中的RNA物质。这样,这种类病毒颗粒就具有与真病毒相似的对理化因素的抵抗能力,却不具有复制和感染能力,从而避免实验造成病毒泄漏的问题。研究显示,为了保持感染力,SARS-Cov-2膜上分布的蛋白需要以特定顺序排列。当这种结构崩溃时,其传染性就会降低。在年11月28日发表在《生化生物物理研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在干燥玻璃表面和液体中的单个病毒样颗粒在不同温度下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这种类病毒颗粒在约71华氏度(22℃)温度下玻璃表面上,可以在长达数小时时间内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不受损坏;当温度升高到夏季室外常见的93华氏度(34℃)时,处在干燥表面上的类病毒颗粒结构会迅速遭到破坏;但是,当在溶液中,温度升高34°C对这种类病毒颗粒的破坏程度就较小。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室温或较凉爽的天气室外环境下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结构完整和其感染力;温度升高到夏季常见的34℃下,结构就可以遭到破坏,感染力就会降低。#百里挑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sdrj/107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