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中年以后,女性较多发生的一侧面部肌肉周期性不随意活动的疾病。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

二、面肌的组成

1、颅顶肌

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于头皮紧密结合,而与深部的骨膜则隔以疏松的结缔组织。枕腹起自枕骨,额腹止于眉部皮肤。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位于眼睛周围,呈扁圆形。能使眼睛闭合。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后面,当收缩闭眼时,可同时扩张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

3、口周围肌

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以外拉口角。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闭嘴)。

4、鼻肌

鼻肌不发达,为几块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或缩小鼻孔的作用。

三、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

面肌痉挛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炎症、神经受压、神经损伤,但其确切的原因尚不清楚。

在炎症性原因中,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此时面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此后继发面肌痉挛。

神经受压是更可能的病因,其中常见的有椎体骨突出、Paget病、桥的变位、肿瘤、动静脉畸形、迂回性动脉瘤、正常动静脉压迫面神经等因素。

四、面肌痉挛的临床表现

阵发性一侧面肌不自主的抽动,双侧患病者仅占0.7%。

起初是眼轮匝肌痉挛,逐渐扩展到一侧面部其他肌肉。

口角肌肉痉挛易被人看见,重症累及同侧颈阔肌。

痉挛程度轻重不同,可被精神紧张、疲劳、自主运动而加剧,睡眠时消失。

部分患者有同侧舌前味觉、同侧听觉障碍。

五、面肌痉挛的诊断鉴别

间歇性强直性痉挛症状;

波及眼睑、口角、颈部;

大部分是一侧性,仅极少数为双侧性;

睡眠过程中也出现痉挛;

无强迫感;

不能有意识地停止痉挛;

不可能再现同样的痉挛;

精神、躯体性紧张及面部随意运动可诱发痉挛;

痉挛不超越面神经支配区域;

多见于中年妇女,小儿不发生。

眼睑痉挛有些眼睑痉挛伴有轻微的口角运动,难以与双侧性面肌痉挛区别。

其区别点如下:双侧性面肌痉挛,左右两侧不同时出现,但眼睑痉挛则同时出现。前者可见眼睑同程度的口角上移,但后者口角运动很微弱。

六、面肌痉挛的三全循法针刀治疗

基于面神经的解剖结构、血液供应、病因病理等特点,针刀治疗面肌痉挛的部位可选择:

1、颈部治疗

棘间:棘间隙进针刀点,于棘间正中刺入松解棘间韧带,突破棘间韧带达黄韧带外缘,病人感觉到麻、胀后出刀。棘旁:于棘旁0.5CM处进针,提插松解棘旁的组织,达骨面后向外铲切2-3下,病人一般会有胀痛的感觉,即出刀。

颈椎前后结节:棘旁1.5CM进针刀达关节骨面后松解关节囊及附着的软组织,有突破感即为刀割关节囊的刀感,提插针刀“+”字切割关节囊,最后将针刀斜向外侧,于关节突的外缘铲切2-3下即出刀。

神经出口:颈椎关节突外缘滑行达神经出口,松解神经出口的软组织并轻触神经有麻串感即出刀。

2、颈乳突孔治疗

乳突孔在乳突的后缘基部,针刀松解乳突周边头夹肌,二腹肌后刀头对对侧眼外角,紧贴乳突基部内面延乳突基部达乳突孔,深约3.5cm,其层次为皮肤---浅深筋膜---胸锁乳突后缘---头夹肌---二腹肌后腹---茎乳突孔---触激面神经主干。

3、面部神经的触激

在面部具有痉挛的肌组织所支配神经区域进行松解触激。

4、面部肌肉的刺激治疗

来源:针刀学习平台

赞赏

长按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sdrj/37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