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冠病毒基因组的进化网络分析》,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已变异为3种毒株。
研究人员通过对年12月24日至年3月4日的份新冠感染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绘制了新冠病毒进化图谱。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已发生突变,共有A、B、C三类变异体;三类变异体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不同,差异极大。其中A为始祖病毒,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在美国和澳大利亚;B是A的后代,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亚;C是B的后代,在欧洲非常普遍,中国的香港和台湾也有C型患者。
我们很容易将冠状病毒和流感放在一起做对比,很多欧美国家早期的媒体言论,以及人民自己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就是定义为是流感的。这是因为他们感染的症状、传播的路径非常相似,都同属于下呼吸道疾病,同时,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变异能力。那么病毒究竟是怎么变异的呢?
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最最狡猾的流感病毒是如何变异的。
流感病毒有多种分类方式,以感染对象分为人、猪、禽等类型,其中感染人的又分为甲型、乙型和丙型。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流感病毒由蛋白外壳、基质蛋白和内部的核酸物质组成,外壳有两种重要的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他们都具有抗原性,病毒种类也可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分为H1-H15,N1-N10,不同HA和NA的组合构成病毒多个种类。HA和NA就是病毒进化中非常简洁的结构和基因,他们无法自行生存和复制,必须依附细胞才能自我复制,主要流程包括:吸附-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HA的作用是吸附:使得流感病毒牢牢抓住细胞,吸附上去,然后被内吞进细胞,由于酸性环境使得病毒释放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再指挥合成病毒组装所需要的物质,然后装配,装配好的新病毒在NA的作用下,可以破膜而出,释放大量新病毒。
很多治疗流感的药物,原理就是抑制NA,使其病毒无法释放,限制病毒扩散。但这种方法在初期是有效的,一旦到了后期病毒大量复制的时候,效果就比较有限。
流感病毒的核酸特性决定了其高度变异性。流感病毒核酸是多条单链RNA组成的,其中多条和单链是其高度变异性的原因。
流感病毒的突变分为两种:抗原漂变(Antigenshift)和抗原转变(Antigendrift);
漂变多在病毒复制的时候,由于单链RNA,它的修复机制比双链机制更弱,容易发生突变,同时也与宿主的免疫力选择有关。而转变多由于基因重排导致,与单链核酸的特性有关,比如感染2种不同病毒,产生重组后,HA或NA或者两个都会抗原转变。
这些变异,导致我们每年因流感死亡的人数约为40万人;世卫组织每年都会研究各种季节性流感突变的方向,以制定相应疫苗。
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新冠病毒存在3种变异体,但不用担心,这些变异体并没有彻底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它的传播途径以及引起的症状只存在少量的差别。
而且从科学角度来看,病毒的变异通常不会导致毒性增加,而是会减弱,最终与我们共存。新冠病毒可能不会消失,最终相对理想的状态是它会变得像感冒一样在人类当中低度流行。而这种流行不会导致医疗系统瘫痪,更多重症病人得到救治,降低死亡率。最终,在特效药和疫苗研究成功问世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竭尽自己所能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来减缓病毒的传播。
写在后面的话:
我们开始拥有自己的啦~快来成为铁杆懂友的一员!在群里我们会随时随地分享有趣的科普知识,和大家讨论关于知识的热点;最最重要的,当然是定期发福(hong)利(bao)啦!(加群非常简单,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