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出现消化道症状和发热,家长应警惕流感的可能。
儿童流感多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9-40℃,可持续-4天,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且多伴畏寒、寒颤、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
乙流和甲流有什么区别?与甲型流感一样,乙型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触摸自己的鼻子、嘴巴和眼睛造成传播。儿童和成人对流感普遍易感,儿童患病高于成人。
甲型流感儿童峰值体温>9.0℃比例高于乙型流感儿童,而峰值体温8.0~9.0℃患儿比例低于乙型流感儿童,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乙型流感儿童;
甲型流感儿童较乙型流感儿童更容易出现高热、抽搐,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乙型流感儿童较甲型流感儿童更容易出现呕吐,并发肺炎和病毒性脑炎,且住院时间大于甲流患儿。
多种病原合并感染,当心乙流合并症!肺炎支原体合并乙型流感病毒感染会使儿童咳嗽、咳痰、肺部斑片状影及实变面积加重,听诊肺部湿啰音更显著,导致发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延长,对患儿免疫系统造成的损伤程度也远远高于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
川崎病是最常见的全身性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典型川崎病主要包括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脱皮等表现,它可引起全身性多脏器的损害,最主要的是冠状动脉损害。
乙型流感病毒与川崎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流感病毒除引起呼吸道症状外,还可以激活体内炎症因子,引起自身免疫炎症反应,从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冠状动脉损伤,甚至是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有研究认为川崎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者冠脉损伤的发生率高于不合并流感病毒感染者。
因此,流感期间对于持续发热的患儿,若四肢末端出现硬肿,手、脚、肛周有脱皮,眼睛、嘴唇、舌头发红,建议尽早就医,警惕川崎病的可能。
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早诊断、早治疗(最好在48h内开始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流感病死率的关键。口服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的首选抗病毒药物,5岁以上可用玛巴洛沙韦。头孢、青霉素等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不建议大家一发烧就擅自用抗生素。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通常在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体内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建议对6月龄及以上人群(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在每年流感高发季节前1-2个月完成疫苗接种,未及时接种者流行季仍可接种。
医院?有小便量和眼泪减少等明显脱水表现;
持续高热,体温超过9度以上,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仍持续不退者;
6个月以下婴儿,早产儿或有慢性疾病的婴儿(如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
频繁呕吐、腹泻,无法进食;
出现呼吸困难者;
除表现出患腹泻的症状外,还出现昏迷、惊厥等其他系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