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演练
A1型题
1.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
B.性交
C.粪-口
D.日常生活接触
E.母婴传播
2.有关甲型肝炎的治疗,最重要的是
A.休息
B.保肝
C.降酶
D.抗病毒
E.调节免疫
答案AA
知识点总结
病毒性肝炎(一)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考点一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HAV)
RNA病毒
HAV的抗原性较稳定,仅有一个血清型,℃1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及氯类消毒剂敏感
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
长链分为四区,S区编码HBsAg,C区编码HBcAg,P区编码DNAP,X区编码HBxAg。℃10分钟灭活,对次氯酸、甲醛、过氧乙酸敏感
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病毒
编码区分为结构区和非结构区,℃10分钟或1:0甲醛可灭活,对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
丁型肝炎病毒(HDV)
RNA病毒
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耐热,对灭活剂较敏感
戊型肝炎病毒(HEV)
RNA病毒
能够感染人的HEV只有一个血清型,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对消毒剂较敏感
考点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传染源: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儿童及青少年
乙型肝炎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
易感人群:在低发区高峰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高峰年龄为4~8岁
丙型肝炎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成年人多见
丁型肝炎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
易感人群:与HBV同时感染或在慢性HBV感染者基础上感染
戊型肝炎
传染源: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人群: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2.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
全年均可发病,而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在高发地区常呈周期性流行。目前儿童感染HAV已减少,成人感染HAV相对增多。
乙型肝炎
见于世界各地,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约占全球人口的6%。在我国乙肝流行率为9.17%,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乙型肝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散发,有家庭集聚现象。男性多于女性。
丙型肝炎
见于世界各国,多为散发,以成人多发,尤以输血与使用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者、肾移植者、同性恋者等为多见,发病无季节性。
丁型肝炎
我国属HDV低地方性流行区,在HBsAg阳性人群中的流行率为1.2%。
戊型肝炎
存在流行和散发两种形式。流行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一些不发达同家。在我国成人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已占首位,尤以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散发四季均可发生,发病者以青壮年为主,儿童多为亚临床型,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但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
考点三诊断
诊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病原学诊断、肝穿刺活检以及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等方法进行诊断。
考点四治疗
1.急性肝炎
(1)一般治疗
①休息: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措施。
②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以能维持营养为度。忌酒。可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
(2)药物治疗
急性期一般具有自限性,不需病原治疗。但丙型肝炎及急性乙型肝炎有慢性化趋势者应早期抗病毒治疗。黄疸持续不退者可选择中医药治疗,或用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等。保肝药可选用1-2种,不可滥用,以防加重肝脏负担。
2.慢性肝炎
(1)根据病情适当休息。病情活动时应卧床,稳定时以活动后不感到疲乏为度进行锻炼。
(2)宜进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饮食,忌酒。
(3)抗病毒治疗是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终止或减少肝脏的炎症、坏死,预防肝脏纤维化和/或肝脏失代偿的发生。远期临床治疗目标是避免ALT的活动及肝脏失代偿,预防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延长生存期。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病毒唑)等。
(4)免疫调节疗法,可选用胸腺素或转移因子等药物。
(5)抗肝纤维化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抗纤维化治疗的基础。
3.重型肝炎
主要措施是加强护理,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补给新鲜血液或血制品、富含高支链氨基酸的多种氨基酸,抑制炎症坏死及促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内毒素血症,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脑水肿、大出血、肾功能不全、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腹水及低血糖等)。有条件时可进行人工肝支持及肝移植。
考点五预防
1.管理传染源
(1)报告和登记
病毒性肝炎属乙类传染病,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肝炎病例均应分别按病原学进行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2)隔离和消毒
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献血员管理
献血员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格检查,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抗-HCV阳性
者不得献血。
(4)HBsAg携带者管理
HBsAg携带者不能献血,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其唾液、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个人食具、刮刀、修面用具、洗漱用品等应与健康人分开。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餐饮行业。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卫生管理、水源保护、环境卫生管理以及粪便无害化处理,提高个人卫生水平。
(2)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实行一人一针一管,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3)加强对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3.保护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人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死疫苗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高危易感人群应接种。
乙型肝炎
①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应在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②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及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预防,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
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