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工艺有效性验证,如何设计试验

病毒灭活工艺验证是保证生物制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验证病毒清除工艺的效果,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灭活或去除病毒,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根据国内外相关法规要求,生物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应包含至少一步或多步具备灭活/去除病毒能力的生产工艺步骤,并对这些步骤的病毒灭活/清除能力进行验证。通过病毒灭活工艺验证可以评估产品生产工艺清除/灭活已知和未知病毒的能力,为保证患者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立即咨询第三方检测机构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下载立即拨打

  病毒灭活工艺有效性验证研究通常是将已知种类和滴度的病毒,加入到待验证工艺步骤处理前的模拟原材料或中间品中,然后经工艺步骤处理后,定量测定指示病毒数量下降的幅度,由此评价生产工艺的去除/灭活病毒效果。需合理设计与实际生产工艺相关的病毒去除/灭活研究试验方案。一般只对可能或预期具有病毒去除/灭活效果的一个或多个工艺步骤进行验证,不必对每个生产工艺步骤都进行验证。病毒灭活工艺有效性验证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病毒灭活工艺有效性验证

  (一)指示病毒的选择

  需要选择与实际生产用的同种异体植入性动物源性材料中可能含有的相关病毒,不能用相关病毒的,要选择与其生物学结构、理化性质尽可能相似的指示病毒。根据产品的特性及所采用的病毒灭活工艺,至少应选择四类指示病毒,包括有包膜RNA病毒、有包膜DNA病毒、无包膜RNA病毒、无包膜DNA病毒,并且其中至少应包含一种对物理和/或化学处理有明显抗性的病毒。指示病毒初始滴度需要尽可能高(一般需≥TCID50/mL)

  (二)病毒负载方法(染毒方法)

  病毒灭活的有效性同原材料的结构、尺寸和形状以及病毒在原材料中的分布有关,同种异体植入性医疗器械和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多为固体形态,需尽量模拟生物材料的病毒负载方式,使负载的指示病毒充分而且均匀地浸入到材料的内部,或采用其他对于去除效果更为不利的指示病毒负载方式。

  (三)缩小规模的模型设计

  为避免将任何病毒人为的引入实际生产设施,验证工作应在单独的实验室中进行,因此通常采用缩小规模的生产工艺来模拟实际生产工艺。采用缩小规模生产工艺的方法,需尽可能模拟真实生产过程,如病毒灭活试剂浓度、pH值、体积、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按照能代表去除和/或灭活病毒能力最差情况的条件进行设计。需分析生产工艺中各种参数的偏差对病毒去除/灭活效果的影响。

  (四)对照设计

  方案设计时,应进行合理分组,注意设置全面的对照组,对照组的设计应能够用于判定病毒灭活效果,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建议包括试验组和对照组(细胞毒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干扰对照、起始滴度对照、未处理对照、终止效果验证对照组和细胞阴性对照)。试验组至少应有适宜的时间点(包括零时和2-3个过程取样点),以阐明病毒灭活的动力学,包括病毒灭活动力学曲线。

参考资料

《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

《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jg/90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