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第二Mers的拉沙(Lassa)病毒结构最近被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封面上。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凯瑟琳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资助下,经过10年间的研究,于6月2日成功查明困扰西非民众的拉沙病毒结构,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是沙状病毒科所属病毒的结构首次被查明。
由Lassa病毒引发的拉沙热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即人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引起感染。Lassa病毒的动物宿主是Mastomys鼠属的一种啮齿目动物,普遍称为“多乳鼠”。大约80%民众感染拉沙热时,症状可能不明显,其余20%感染拉沙热病毒时,出现严重多系统疾病。致死率可能高达50%。致命病例发病14天内通常发生死亡。该病在妊娠后期尤其严重,在妊娠末3个月期间超过80%的病例发生孕产妇死亡和(或)胎儿死亡。拉沙热的主要发生地区为非洲西部,属尼日利亚到塞拉利昂一带的地方性传染病,在几内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皆为疫区。但是因为传播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种类遍及非洲西部,因此实际发生地区也许已传播到其它非洲西部区域的国家。Lassa病毒传染的病例数每年在西非估计在,到,人,大约5,人死亡。在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亚一些地区,约10%-16%至医院寻求医疗的病患拉沙热病,这显示了拉沙热对这个区域的民众所造成严重的冲击。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估计,每年最多发生30万例拉沙病毒感染。拉沙热与埃博拉相似,但更常见,在埃博拉还没有大规模暴发时,每年就有数十万人感染拉沙热。
研究团队利用X线结晶法构造拉沙病毒的立体模型,揭示了病毒表面糖蛋白质的结构。明确此蛋白质结构,就能够知道拉沙病毒与抗体结合的条件,因此此项研究可以帮助推动目前缺乏的Lassa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也有助于提前解除Lassa病毒可能带来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