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疫病隐喻病毒电影的文化和意识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年第3期

秦喜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本文以现实与影像叙事对照的方式探讨病毒电影如何通过危机叙事想象性地回应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同时本身又成为意识形态的推手,对偏见、歧见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在简要梳理病毒电影的类型和发展后,讨论了这一电影类别产生的全球化语境,之后选取病毒电影叙事的三个关键要素,即病源的探寻、隔离与叙事冲突设置、末日文化景观,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关键词:全球化疫病病毒电影文化意识形态

任何一种病因不明、医治无效的重疾,都充斥着意义。

——苏珊·桑塔格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了病毒题材影片在国内线上的流传与热播,各种推荐片单蜂拥而至,其中最贴近现实的《感染列岛》(,日)、《传染病》(,美)和《流感》(,韩)中的某些段落似乎像此次疫情的某种预演。从病毒的悄悄传播,到大面积的暴发,从常见的感冒症状到迅速的死亡,困惑、慌乱、恐惧到社会生活的动荡,这些影片用更强烈的冲突、更戏剧化的情节展示了疫病灾难的始末,而疫情的最终克服无疑为深陷疫情困局的观众提供了舒缓焦虑情绪的通道,让人们通过故事中的想象性胜利平复内心的不安,直面当下的灾难和危机。另一方面,海内外围绕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发出的各种声音、争论,涉及病毒源头的探究与指责,零号病人的追溯、隔离隐含的人权问题思考、疫病对经济的冲击、对行政体系的质疑与考验,又不同程度地在这些病毒电影得到回应和呈现,甚至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和戏剧冲突。由此,现实与影像文本形成了具有高度关联性的互文,强化着我们对病毒疫情和病毒电影的感知。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银幕故事,疫病作为纽结或核心,直接牵涉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研究乃至军事等一连串问题,使危机时刻成为观察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的一扇窗口。在这样的互文语境下,本文拟简要梳理一下病毒电影的类型与发展,并选取病毒电影叙事的关键要素,如病源的探寻、隔离与叙事冲突设置、末日文化景观的呈现,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病毒电影如何通过危机叙事,想象性地回应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同时本身又成为意识形态的推手。

病毒来袭:全球化时代的危机

病毒电影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类型概念,而是由现实疫病触发的对以往某些电影作品的回溯性分类,其共同点是以病毒感染作为叙事核心,因此更准确地说,它是按题材要素命名的电影类别。从叙事形态上看,病毒电影大致表现为现实风格和科幻风格两大类。前者可算作灾难片的亚类型,像空难、自然灾害题材一样都属于危机叙事。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知名的有《卡桑德拉大桥》(,英/意/西德)、《恐慌地带》(,美)、《黑死病》(,德)、《流行病毒》(,美)、《感染列岛》(,日)、《黑死病》(,英)、《传染病》(,美)、《流感》(,韩)等,除英国电影《黑死病》()是以中世纪黑死病为背景的年代剧之外,其余影片都是现代题材,一般是用常规的现实手法展现流行病发生及应对过程,强调事件过程的描述和展现,叙事的线索围绕传染病的潜伏、暴发、危机直至最终治愈的过程而设计,并在其中加入感情、利益、责任等各种冲突。除此之外,也有像《费城故事》(,美)、《最爱》(,中国)、《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这样的现实风格影片,它们虽涉及病毒与流行病,但更侧重病者个体的情感生活、所遭受的歧视、与医疗体系的抗争、对法律正义的追求。科幻风格的病毒电影常常与其他类型如惊悚片、恐怖片相融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丧尸片联手,将肉眼看不到的病毒转化为血淋淋的、令人惊悚的“人咬人”场面,以重口味的画面渲染病毒传播的恐怖,为观众提供直接强烈的感官刺激,同时在冲击伦理底线的叙事中寻觅残存的人性光辉。这类电影以商业片居多,数量多,品质参差不齐,从《活死人之夜》(,美)开始,丧尸片便与传染病联系在一起,后来的《活死人黎明》(,美)、《隔离区》(,美)、《鼠疫屠城》(,德/英)、《生化危机》(,美)、《惊变28天》系列(,英)、《尸地禁区》(,美)、《我是传奇》(,美)、《死亡航班》(,美)、《末日侵袭》(,美)、《僵尸之地》(,美)、《末日病毒》(,美)、《杀出狂人镇》(,美)、《铁线虫入侵》(,韩)、《僵尸世界大战》系列(/,美)、《釜山行》(,韩)、《零号病人》(,美)等都在此列。此外,也有一些重在探索人性的影片如《盲流感》(,加拿大等)、《完美感觉》(,英),它们虽然在影像表达上基本遵循现实手法,但因故事的高假定性而具有一定科幻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年美国还发行了一部关于“伤寒玛丽”的纪录片,虽然没有引起多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xc/69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