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报告

埃博拉病毒疫情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nm,直径约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一)病原学检测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病毒抗原。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1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3.病毒分离: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一般发病1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二)血清学检测

据文献报道,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始终未能检出抗体。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密切接触者是指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需作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二)医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1.加强个人防护。

2.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3.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传统方法: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现在:提前使用Goldshield免洗抗菌洗手液涂抹皮肤,用清水冲洗,再均匀涂抹。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实验活动应严格按照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执行。采集标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开展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有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实验活动资质。相应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应符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4.流行病学调查

主要包括调查病例在发病期间的活动史、搜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寻找感染来源。

5.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

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年8月截至19日,肆虐西非多国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人感染、人死亡。联合国方面日前委派曾经处理过禽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专家大卫·纳巴罗前往西非国家第一线,对各国际救援组织开展的疾病防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据欧美媒体报道,西非受灾国家目前仍面临人手和物资的极度短缺,疾病控制工作的开展面临重重困难。国际救援组织“医生无国界”呼吁各救援组织加大疫情防控力度。

《纽约时报》20日称,“医生无国界”组织19日表示,西非地区的埃博拉已经发展成为一场“彻底的灾难”。该组织的华裔女主席廖满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数据收集、疫情监控的工作开展困难,至今“没有人完全了解这场灾难的严重程度”。她敦促国际救援组织在疫情的预防和监控加大力度,她同时表示西非救援第一线急缺人手。

有报道称,日前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医疗系统已经出现“崩溃”现象。因畏惧埃博拉,大量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逃离医疗机构,导致患有疟疾、肺炎和痢疾等疾病的患者四处流窜,造成了不必要的病毒传播。医院的产科病房没有大夫,不少孕妇无处就医,造成一些胎儿死亡。

利比里亚总统日前已经宣布对全国实行宵禁,宵禁时段为每晚9时至次日早6时。该国官方还将蒙罗维亚市内的一些贫民窟设为隔离区,以避免之前的“逃跑事件”再度上演。利比里亚卫生部门称,该国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罗发县竟然出现运尸袋告急,大量死者尸体囤积、无法下葬。消息人士透露,该国卫生部所属的物资库中现只剩下三双胶鞋。一名学生对记者说:“很遗憾,我们的政府在对抗埃博拉的战斗中已经宣告失败……现在情况已失去控制。”

法新社称,在塞拉利昂的疫情重灾区凯内马市,医院的埃博拉疫情隔离区管理混乱、防护措施不完善,多名护士日前罢工。该院设立的埃博拉隔离区有80张床位,几乎是其承载能力的两倍。院方表示,进入隔离区轮岗全凭自愿,但志愿者寥寥无几,因为该院已经有不少医护工作者死于埃博拉病毒感染。

“医生无国界”组织是奋斗在西非救灾第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人员因超负荷工作已经极度疲劳。在一家医疗中心,5名工作人员照看名患者;不少医生已连续工作6个星期。由于埃博拉令全世界“谈虎色变”,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也几乎“停摆”。“医生无国界”组织悲观地说,除非有一股力量能够彻底抑制住埃博拉病毒的继续扩散,否则不论国际组织花多少钱、救治多少患者,也无法终结这场灾难。

对此,廖满嫦说:“我们正在创造历史,我们正在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困境。”

上图男子是一名医生感染埃博拉病毒,通过Goldshield治愈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年年7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马拉松般的紧急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瞩目,会场内的唇枪舌剑,媒体、网络上的激辩争执,都围绕着自7月8日爆发至今、已造成至少人死亡的以色列-哈马斯加沙冲突展开,不论持同情哪一方的立场,人们无不对巴以冲突这个死神给平民造成的惨痛伤害感到痛心。

然而几乎于此同时,另一个陌生的、肆虐时间更长的死神,却悄无声息地在地球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里,夺走了更多无辜平民的生命,而国际社会、舆情、网络和公众,对此却冷漠得多,甚至,他们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死神和这场悲剧的存在。

这片不幸的天地,就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袤非洲大陆;这些不幸的人,就是缺医少药、卫生条件的非洲人;这个悄无声息的死神叫埃博拉,是一种恶性的、迄今没有任何特效药可应对的出血热类传染病。

7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加纳首都阿克拉召开有11个非洲国家卫生部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参加的埃博拉疫情控制大会,会上散发的材料显示,自今年3月至6月底,仅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就出现埃博拉病例个,死亡人数逾人,而6月最后一个星期三国共发现22例新病例,死亡14人;7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的埃博拉警告则指出,上述三国可确认的病例已达近千例,死亡人数已逾。

埃博拉这个死神有多可怕?

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会高烧、肌肉痛、全身无力、上吐下泻,随即出现内外出血不止、器官衰竭甚至溶解的可怕现象。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皮肤、排泄物、汗水或性行为交叉感染。

迄今为止,埃博拉是地球上死亡率最高的瘟疫,历次疫情中死亡率最低的一次也高达53%(年,苏丹),死亡率最高的高达%(年,扎伊尔即现在的民主刚果),一般流行的说法,是埃博拉大规模疫情的死亡率,约在90%左右。

人们本不应对这个恐怖的死神如此陌生,因为他被人们感知,已是38年前的事了。

年夏,扎伊尔东部埃博拉河附近、扎伊尔亚目布库和苏丹恩扎拉一带,这一恶性传染病疫情首次被一名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人——尼霍伊.穆硕拉(NhoyMushola)大夫记录在案,在这次疫情爆发中,闻讯赶来的医护人员对痛苦不堪的患者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变成一张纸”,全身溃烂而死。一些冒险抢救的护士也遭到感染,许多人后来也因病去世,医学家经过化验,首次发现了一种凶猛的出血热类病毒,并以埃博拉河的名字,将之命名为埃博拉病毒。

自首次发现至今,仅扎伊尔/民主刚果就先后爆发8次大规模埃博拉流行疫情,死亡人数超过人,迄今流行过埃博拉的区域,北起马里,南到南非,西至几内亚,东至肯尼亚,几乎覆盖了大半个撒哈拉以南非洲。

38年过去,埃博拉死神的杀伤力似乎毫无减弱的迹象:穆硕拉所记载的第一次疫情,感染人,死亡人,而最新的西非疫情,感染人数、传播速率和死亡率比起38年前的扎伊尔/苏丹疫情,依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和38年间人类文明发展、科学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速率,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是真的忘了么?

许多国家的机构早在冷战时期就在静悄悄地研究埃博拉,美国秘密机构曾试图将之作为应对苏联的秘密武器,而同一时期苏联也在做着同样的事,因为这种秘密研究,苏联至少有一名科学家在不小心接触埃博拉病毒后感染丧命。

悄悄窥视“死神”的还有一些可怕的组织,如制造骇人听闻“东京地铁毒气事件”的奥姆真理教,其教主麻原彰晃就曾在年率领数十名教徒亲赴扎伊尔、乌干达,试图获得埃博拉,可以想见,如果东京地铁里被释放的不是沙林毒气,而是被“驯化”的埃博拉病毒,后果将是怎样的。

娱乐圈似乎也一度记起过这个可怕的死神:-年,是埃博拉病毒在多媒体时代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性传播,当时曾震惊了整个世界,闻风而动的好莱坞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多部和埃博拉有关的大片,如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恐怖地带》(Outbreak),甚至当时已开始走下坡路的香港电影也跟风推出了一些相关作品(最出名的大概是96年王晶那部直接起名《埃博拉病毒》的三级片),但时过境迁,如今已很少有人记得这些曾经令人恐怖的镜头——更不用说记得那些真正的、曾经的恐怖了。

当然,总有一些人和组织,38年来始终不渝地







































治疗皮肤白癜风专家
白殿疯挂什么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13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