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来越热
进入蚊虫叮咬高发季
有些虫子一定要格外小心
稍有处理不当
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甚至会被夺去生命!
60岁袁婆婆家住湖北红安,家里有只大黄狗用来看猪,她每天和大黄狗接触的时间很多。
上周,袁婆婆突然觉得不舒服,随后开始发烧,医院治疗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袁婆婆又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被医院后湖院区治疗,由于她过去得过硬皮病,被收到风湿肾内科进行治疗。
15日下午,家属在为袁婆婆擦洗时,发现她右侧腋窝里有一颗奇怪的会动的“黑痣”,赶紧叫来了医生。
风湿肾内科肖伟副主任医师检查发现,这是一只足有1厘米大的蜱虫。进一步了解袁婆婆的生活情况后,怀疑是她家的大黄狗在草丛中活动,身上寄生了蜱虫,袁婆婆跟大黄狗接触,蜱虫就跑到了她的身上。
此时,这只蜱虫的头部已经埋入袁婆婆的皮肤里,如果不及时取出,蜱虫会继续往体内钻,严重的将危及生命。
随后,肖伟用浸泡了酒精的棉签去触碰袁婆婆身上的蜱虫,由于蜱虫很大,1个小时后蜱虫在受到刺激后口器才松动,肖伟再拿一根棉签,像夹筷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将蜱虫取出。最后,肖伟又对袁婆婆全身包括头发进行了检查,没有再发现蜱虫。
其他地区也发生蜱虫叮咬
有人身亡有人病危
江苏↓↓↓
江苏盱眙的宋先生一家,今年可谓祸不单行。
5月底6月初,小舅子和岳母先后被蜱虫咬伤,因医院迟迟未能确诊,最终因多器官衰竭而病重不治身亡。
6月9日在为岳母办丧事的过程中,宋先生的右小臂也被虫叮咬,留下一个小伤口,他到当地卫生所简单处理了下。
三天后,宋先生身体开始出现异样。担心自己也是被蜱虫叮咬感染了病毒,医院。到医院后,宋先生已经有些神志不清楚,而且还有咳血、呕血的情况。
在医护人员半个多月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下,宋先生最终脱离了危险。
浙江↓↓↓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虫,想拿纸巾把它弄下来,碰了碰,竟然一动不动,叮得很牢,我一下子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因为天热,浙江滨江的2岁女童楚楚赤脚在家走来走去,妈妈无意中瞄到女儿大脚趾末端竟凭空长出一颗“黑痣”,凑近一看吓坏了,竟然是虫子。
“像楚楚这样,在家被蜱虫咬伤的患儿不多见,以往不少患儿都是在野外被蜱虫咬伤,每年都有三四例。”
医生说,楚楚的经历,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夏天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光着脚的,实际上就算是在城市的家庭环境里,也不是绝对安全,也有遇到蜱虫的可能性。
大连↓↓↓
今年5月以来,医院接诊了4例被蜱虫咬伤的患者。虽经医生全力救治,有1名患者不幸离世,另1人情况危殆。
不幸死亡的患者是65岁女性,入院当天就离世了。另一人也是女性,63岁。她在野外活动时可能遭到蜱虫叮咬,但她毫无察觉,直到莫名出现了发烧、拉肚子、意识模糊等情况,医院。由于延误了救治的时机,处于危殆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被蜱虫叮咬后会生病
甚至引发死亡?
蜱虫也叫壁虱,狗豆子、草爬子等。不吸血时,小的蜱虫只有干瘪绿豆般大小,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
一部分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轻则表现为发热乏力,重则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死率达12.7%-32.6%。
目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国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辽宁等省份。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
被蜱虫叮咬后,人可以在最短2-3天后发病,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医生表示,“这种病毒感染是全身的,基本上没有人对这种病毒感染有免疫力,一旦被感染非常危险,而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
被蜱虫咬伤后这样处理
▼
如果发现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应先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将其取下;
或者用烟头、香头轻轻地烫蜱虫在外的部位,使其自行慢慢退出,然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千万不要生拉硬拽;
一旦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这四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
特别提醒,暑假出门游玩的人请不要乱钻草坪,并且四类人群需特别注意:
1、遛狗人:在郊外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2、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钓鱼时要扎紧裤管。
3、野游人:请穿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4、孩子:孩子天性好动,又很好奇,喜欢在草丛中玩耍,家长要做好教导和防护,以免孩子被蜱虫叮咬。
夏天是虫类活跃期
除了蜱虫
还有这些虫子需要警惕
▼
被虫叮咬后
发现情况不对
一定要尽早就医
转发扩散提醒更多人小心!
来源:楚天都市报,综合新闻晨报、现代快报、杭州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郑晶晶通讯员马遥遥
编辑:小Z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