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防治病毒病,就得先了解病毒病的特性,也就是了解它的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这样才能在防治过程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诱发病毒发生的两要素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感病植株大面积存在,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病毒病就会流行。关于介体已在传播途径中介绍过,下面主要从环境因素和植株抗性方面进行探讨。
环境条件因素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病的首要环境因素,高温、干旱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气温高、大气干旱,阳光强烈不利于植株正常生长发育,抗性降低,易受病虫害的侵染。高温对于蔬菜来说是一逆境,特别是在高温强光下形成的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特别有利于被病毒病感染的植株呈显性状态。而高温与干旱也不利于植株壮棵的形成,相对来说,弱棵更利于病毒的感染和症状的出现。
二是高温有利于传毒昆虫的大量繁殖和迁飞(如蚜虫、粉虱等),使病毒病的潜育期缩短,大大加速了病毒病发生和流行。高温季节传毒害虫繁殖快,且外界大量滋生的杂草、大田作物等更利于传毒害虫的隐藏。因而这一时期防治害虫难度很大。进而导致了病毒病更容易侵染和为害。
三是高温利于病毒增殖,加快病毒病的侵染循环。病毒病依托寄主的细胞养分完成增殖,在环境不良条件下,植株抗性降低,对病毒侵染的抵抗能力降低,病毒粒子容易进入到细胞内,随着细胞的增殖而大量繁殖。
植株抗性因素病毒在侵染植株后,不仅与植株争夺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而且破坏植株的养分输导,改变植株的某些代谢平衡,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困难,产生畸形、黄化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植株死亡。
很多菜农朋友总是认为,防治病害就要用药治疗,但是对于蔬菜病毒病来说,增强植株抗性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只有植株抗性强了才能抵抗各种病虫害的入侵。
而对于一棵抗性强的植株来说,必定拥有健壮的根系。健壮的根系不仅能为植株吸收充足的营养,而且能为地上部分(特别是生长点部位)合成大量生长激素,从而很好的协调好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对于抗性弱的植株来说,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再加上遇到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植株不能正常的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生长会收到抑制,势必形成弱棵,抗病能力降低,而此时病毒增殖、蚜虫、粉虱等传毒昆虫繁殖速度加快,这样造成病毒病大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