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预测病毒变异速度太快,存在周期性出现

原标题:研究预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变异速度太快,存在周期性出现的可能,养成清洁好习惯是关键

来源:界面新闻记者

陈鑫

南开大学学者破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消息近日在网络上热传。该论文作者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山表示,初步结论显示该病毒与SARS病毒差异巨大,但是变异速度太快,如果能破除该病毒的变异机制,疫苗、抗体研发便可提上日程。

年1月22日,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发表了南开大学高山副教授等人的研究文章《武汉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研究人员根据复旦大学公开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即一种新beta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以期准确溯源,并对beta冠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宿主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同属于beta冠状病毒B亚群(简称BB病毒),但是差异巨大。

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BB病毒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该病毒变异快、多样性高的特点。另外,研究推断beta冠状病毒可能通过可变翻译以适应不同宿主。

高山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发现了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也存在可变翻译。待后续更多数据发布后,就可以运用我们的模型继续分析这种病毒变异的速度和危害性,以及它如何适应宿主,这就是宿主适应性问题。”

研究发现,可变翻译导致从NankaiCDS(beta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中可以预测出至少17个蛋白质(PutativeProtein),分别命名为P1到P17。用P1到P17可以对13个病毒进行基因分型(基于可变翻译的基因分型),例如,MN(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可以表示为P10P11P12P13P17。

在SARS冠状病毒从蝙蝠到人传播过程中,NankaiCDS内多个点突变积累才形成P16。但在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从蝙蝠到人传播过程中,P15只需一个点突变即形成P12和P13,P14只需两个点突变即形成P11和P17。

研究指出,SARS病毒中的P16是大蛋白,而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形成的是5个小蛋白。这种方法可以明显看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病毒起源完全不同。

“多个点积累才能形成一个SARS病毒中的P16,说明积累过程很不容易,因此SARS病毒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危害性很大。”高山指出,分子进化史中有个理论叫“中性突变”,即物种不能产生特别大的变异,否则不利于其生存。

“我们发现的这种突变,其变化程度远远高于当前学术界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69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