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有记者提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的两个新的子变体列为监测名单,XE重组病毒也在世界范围内加强传播,新冠病毒随着变异,它的传播速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快?它的致病性是否会随着病毒的变异而降低,我们该如何应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新冠病毒变异一直在持续发生,有些变异改变了其生物性特征,影响其传染性、致病性、免疫逃逸能力等。“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朝着传染性增强、致病性减弱方面变异。实际上,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传染性与致病性之间没有本质的联系。这两个方面的反向关系,更多是人的社会学属性决定的。”
他解释,当致病性减弱后,感染者的症状轻,有更多时间在社会活动,接触到更多的人,从而造成更多人感染。目前,还没有发现新冠病毒变异在传染性、致病性等方面有明显的规律,既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减弱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向传染性增强、致病性也增强的方向发展。“无论如何变异,我们要从最坏的可能去准备。”
吴尊友还表示,针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一方面需要时刻密切追踪全球范围内新变异毒株在传播范围、传染性、致病性等方面变化和进展,包括诊断试剂是否能灵敏检测出新的变异毒株,现有的疫苗在新变异毒株的预防感染、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的效果等。另一方面,要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做好疫苗接种,坚持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
会上有记者问:面对病毒的新特点,应该如何落实早发现?
吴尊友指出,“早发现”是能否有效成功控制新冠疫情的关键。根据疫情特征,我国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我国的疫情是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土传播,变异的病毒也是从国外输入。因此,对于变异病毒的“早发现”来说,最理想的是把疫情堵在国门外。
“为此,我们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强调入境人员的隔离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境外输入的病例;二是强调涉及境外冷链或货物运输的人每日监测,及时发现‘物传人’以及随后的‘人传人’。”吴尊友称,这两项措施,都旨在将境外输入的疫情,发现在输入病例的第一代。
对于已经传入国内的变异毒株,早发现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要加强新冠疫情地区的人员流动控制,严防感染者流出,给其他地方造成新的疫情。二是加强门诊就诊者监测,对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或感冒的病人,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病例。三是对于个人来说,出现咽喉红肿或疼痛、咳嗽等症状的人,可以用抗原筛查方法做自我检测,如果发现阳性,要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以便及时处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