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首发于本人在科学网的博客,迄今已有10,次阅读。)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简称EV)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毒(Rabiesvirus,简称RV)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这两种病毒在病毒学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目:单股负链RNA病毒目,但分属不同的科:EV属于丝状病毒科,RV属于弹状病毒科。这两种病毒有很多共性,也有若干不同特点。
这两种病毒的最初来源都是蝙蝠。如不能根除蝙蝠中的病毒,则病毒传染源头始终存在,无法彻底根除这两种病毒。
全面比较这两种病毒后可得出结论:EV总体来讲较RV更容易控制。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已有足够的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EV的传播。
以下对这两种病毒的传染源、传播方式、危害潜能和控制前景等分别进行比较(凡EV较RV更容易控制的项目都用红色字体标记):
一、最初来源和储存宿主,来源动物的分布
EV:有不完全的证据提示大蝙蝠科的果蝠等蝙蝠是最初来源和储存宿主。直接来源: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少数地区。
RV:最初来源为蝙蝠。直接来源和储存宿主:若干种食肉哺乳动物和蝙蝠。全球分布。
这两种病毒的最初来源都是蝙蝠。由于EV的直接来源是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这些来源动物只少量存在于非洲少数地区,发生的概率较低,控制相对容易。
二、直接传染源
EV的直接传染源为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已发病的病人。
RV:人类的狂犬病实际上99%来源于狗,另有极少数来源于猫和几种野生食肉哺乳动物。
这两种传染病需要控制的传染源完全不同。对EV主要是管病人,对RV主要是管狗。管病人比管狗可能稍容易一点?
三、病毒在传染源体内的存在
EV可进入血液,所以可存在于各种体液(血液、唾液、尿液、精液、汗水、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中。
RV不进入血液,仅存在于病人发病后(偶尔可出现在发病前1-3天)的唾液中。
单纯从这个方面看,对埃博拉病毒的控制更麻烦一些。
四、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EV在常温下较稳定,有一定的耐热性(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
RV对不利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弱,在表面活性剂、消毒剂如甲醛、升汞、碘酒还有酸碱环境下会很快失去活性,并且对热和紫外线极其敏感。
五、人体的敏感细胞
EV能感染多种细胞,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破口等感染。
RV主要感染神经细胞(也可能在某些肌肉细胞内非常缓慢地增殖)。RV除经直接咬伤外,其他途径和方式感染的概率极低。
六、传播方式
EV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感染。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目前尚无经空气传播的证据。
RV主要通过直接咬伤,或含病毒的唾液在短期内经新鲜伤口进入体内。
七、基本繁殖率(传播率)R0(自然状态下1个病例平均直接传播的新病例数)
EV的R0=1.5-2
RV在狗群中的R0=0.8-2(依赖于狗群密度,小于1时表示可能自然消亡),在人群中R0=0(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传播)。
八、潜伏期
EV的潜伏期2-21天(通常只有5至10天,个别可能长达42天)。
RV的潜伏期多数在1-3个月,也有个别小于1周,或长达1年的情况。
潜伏期和传播能力成正比,潜伏期越长,携带者接触他人的机会就越多,传播的机会也就越多。
九、潜伏期的传播能力,跨洲传播的可能性
EV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不会传染给他人。
EV跨洲传染的机率较低,因为患者有内外出血、剧烈呕吐与下痢的症状时,都已病入膏肓,可能无法旅行。
RV部分狗在发病前1-3天可能有传染性。可能经携带病毒但处于潜伏期的狗而传播。
由于EV在潜伏期不会传播,极大地便利了检疫控制的实施。
十、病死率
EV的病死率为50%-90%。
RV的病死率为%.
死亡率和疾病传播能力成反比,死亡率越高,携带者越少,传播的机会也越少。
十一、发病率
EV通常是零星散发,主要发生在西部非洲几个最不发达国家。总的来讲EV的传染概率较低,并且范围有限。
RV发病率远远高于EV,全球每年死亡约5万人,主要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和中国。
十二、疫苗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目前全球各地医疗机构正在研制几种EV疫苗,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病毒防范能力。
目前暂无获得批准的疫苗。(更新:年10月,我国独立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这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
RV:早在多年前就已有非常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疫苗),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该疫苗经过了不断改进,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更高效、廉价的疫苗也正在研发中。
EV: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多种针对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非常有效的疫苗。埃博拉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其他可引发出血热症状的病毒相似,而且康复后的埃博拉病人的血清对该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有效的EV疫苗的开发只是时间问题,在理论上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
十三、控制的难易
EV主要取决于对病人的控制能力。
RV主要取决于对病狗的控制能力。所有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基本控制RV。
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有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EV的传播。
发展中国家要全面控制RV,可能还需要10年的时间。
十四、能否根除?
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疾病都是人兽共患病,除偶尔感染人类外,可在多种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由于目前对野生动物传染源(如蝙蝠)尚无法完全控制,所以这两种病毒所致疾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法彻底根除(但可将发病率控制在接近于0),需要随时提高警惕。
从以上比较中可见,尽管从不同的角度看EV与RV在控制难度的比较上是各有千秋,但从以上比较中用红色标示的项目看,EV都较RV更容易控制。
全面综合以上比较可得出结论:除了非洲少数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已有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EV的传播。
RV较之EV更难控制。但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基本消灭了狂犬病。狂犬病目前主要仅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也可能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消灭狂犬病。相比之下,我们应当更有信心迎击当前EV的挑战。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如上表所示,EV也有一些特点使之较RV更难控制,这是我们在满怀信心地迎战EV时,要科学、认真地对待的。
可长按识别以下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白癜风最好的治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