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预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GDP的直接负面冲击略小于年SARS疫情,但有可能因为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和外部性变化,而使得新疫情的冲击与SARS疫情持平;
2、历史上大规模流传性疾病对股市的短期冲击不大,在疫情爆发6个月和1年后,尽管不同国家的股市有起有伏,但全球股市大概率出现两位数幅度的上涨;
3、宏观经济变量对股市长期超额收益的影响比“热点新闻”要大得多,宏观数据发布当日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和夏普比率是其他时间的10倍!
年12月初,武汉多家医疗机构连续出现多个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的病毒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nCoV)”。
1月20日开始,官方公布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数量明显激增,符合一般性流行疾病(epidemics)在首例之后50天左右集中爆发的情形,德国哥廷根大学于晓华教授根据流行病模型预计新病毒引发的疫情在3月达到高峰,4月接近尾声,5月疫情结束。
医学研究显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与年“非典”SARS冠状病毒、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平均分别有超过70%和40%的序列相似性。研究成果预测了武汉冠状病毒有很强的对人感染能力,从目前统计来看,新病毒的致命率低于SARS(全球平均约9-10%)和MERS(约40%)。
为防止疫情在春节期间扩散,全国各省市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紧急应对措施,将对经济和股市产生明显的冲击。考虑到春节休假期间研究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主要分析SARS对中国香港和大陆的经济冲击,以及20世纪以来发生在全球多个国家,病人数量巨大的大规模流行疾病(pandemics)对股市的冲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拖累GDP无可避免
下面两图分别显示了SARS发生期间中国大陆和香港实际GDP季度同比增速(经季度调整)。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显然,年二季度SARS疫情高峰期,由于交通、旅游、酒店、餐饮等消费明显下滑(中国大陆消费从一季度同比增长9.2%下滑到二季度的6.8%),对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冲击。中国大陆和香港年的GDP二季度同比增速相对于一季度分别下降了2个百分点和4.05个百分点。
由于当时中国大陆消费对GDP的贡献低于投资,得益于政府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投资增长(房地产投资二季度同比增长33%)和应对危机采取定向财政支持,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全球化红利,全年中国大陆实际GDP相对于年增长了10%。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ARS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轻微,GDP实际结果并未充分反映SARS的负面冲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四位学者通过对部分服务行业的问卷调查估算,认为SARS疫情造成了大约亿美元(约合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其中旅游业受伤最严重,来自中国和外国游客的收入相对于年分别下降了约10%和约50-60%。
他们的整体结论是SARS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于未发生情况,拉低了1-2个百分点的GDP。
香港作为SARS疫情受灾最集中地区,由于其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结构,经济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尽管年6月疫情基本得到控制,7月底启动“自由行”带来三季度GDP同比增长快速提升,年全球香港实际GDP相对于年仍然下降了2.95%。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爆发后,香港金管局收集到13家外资商业机构的预测,他们将香港GDP全年增速从平均值2.8%下调到平均值1.6%,所有预测数据均为正增长,与实际结果产生明显的偏差。这既反映了SARS疫情带来的罕见冲击难以估算,也反映出商业机构在预测上的保守性。
SARS疫情造成全球人死亡,作为对比,每年全球约70万人死于较为常见的流感,由于媒体更热衷于报道罕见的流行性疾病,这一数字鲜为人知。
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LarrySummers与合作者估计全球性流感每年造成的平均直接经济损失约为亿美元。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Summers等人估算了全球性流感造成的死亡率带来的间接经济成本,每年高达亿美元。
基于以下两点理由,我们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经济造成的“直接”负面冲击将小于年的SARS疫情:
第一、本次政府与医学界应对疫情各个环节的速度都显著快于SARS疫情,参考下图的对比统计数据。目前采取的暂停各类大型人群聚集性活动,疫情严重城市采取封城举措,以及民众对口罩等保护性方法的高度重视,对于防止疫情扩散都有显著的效果。
来源:林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