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新鸭呼肠弧病毒的诊断和防控

近段时间小编在巴州地区出诊发现了很多养殖户养的雏番鸭(外号叫红嘴雁)出现大量死亡、瘫,消瘦,全身无力,腹泻等现象。治愈慢、成活率低,养殖成本增加,甚至亏损。通过小编3个月的临床病例分析解剖收集病例发现基本都是鸭呼肠弧病毒惹的祸,针对呼肠弧病毒小编做了一下材料分析同大家分享:

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该病毒可引起番鸭,半番鸭肝脏、脾脏等脏器表面有大量白色坏死点,故又称为鸭“白点病”,樱桃谷鸭引起的脾脏坏死称为“鸭脾坏死症”。

病原介绍

鸭呼肠孤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60-80纳来,正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电镜下可见双层衣壳结构。病毒核酸为双股RNA,病毒对氢仿、胰蛋白酶不敏感,在50℃下处理l小时或用3%甲醛处理30分钟均不敏感。

致病机理

有研究显示,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NDRV感染雏鸭能引起脾脏坏死和法氏囊滤泡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导致这些重要的免疫器官受损,淋巴细胞严重减少,从而使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易诱发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还有研究者通过对雏鸭感染NDRV进行免疫病理学研究,表明脾脏和法氏囊是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淋巴细胞是主要的靶细胞,雏鸭感染后导致这些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

临床症状及解剖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不喜活动;全身乏力软脚,多蹲伏,食欲和饮欲减退;腹泻,排白色或绿色稀便。死亡后鸭喙呈紫黑色。该病发病日龄多在1-22d,死亡率为10%-15%,有的感染鸭群死亡可持续到30日龄以上。临床上,感染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但后期发现鸭子体重偏轻。MDRV在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人工感染致鹅和半番鸭发病,而其对鸡不致病,而NDRV分离株临床试验主要表现为小鸭生长缓慢,不软脚,人工感染鸡和鹅无临床症状。临床解剖主要表现为肝脏不同程度点状或斑块状出血和坏死,脾脏肿大坏死,心脏、肾脏、法氏囊等出血。

肝脏坏死↑

脾坏死↑

肝脏出血↑

鉴别诊断

该病易与鸭副伤寒相混淆,鸭副伤寒时肝脏、肠壁有大量白色坏死点及肠道黏膜麸糠样坏死,而鸭呼肠孤病毒病无肠道黏膜糠麸样病变。

预防措施及治疗

一,生物安全措施,不从疫区引雏鸭

二,孵化设备定期消毒鸭种蛋入孵前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三,雏鸭可以注射卵黄抗体0.5-1ML,可以加上抗生素进行预防细菌病如(普莱柯鹅卵黄抗体+速克)

四,现已发病的雏禽群,可以试制高免卵黄抗体或抗血清进行急迫避免打针,应该具有必定的防治效果。如(普莱柯鹅卵黄抗体+速克)

五,药物治疗:

方案1:抗雏番鸭坏死性肝炎高免多价血清,皮下或肌肉注射,0.5-1mL/只。

方案2:板青颗粒饮水,扶正解毒散拌料,同时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氧氟沙星等防止继发感染。

方案3:高免卵黄、头孢噻肟、双黄连粉针注射(混合每羽0.5~1.0mL),结合利胆保肝的中药,再辅以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连用2-3d。

方案4:高免卵黄抗体注射,如(普莱柯鹅卵黄抗体+速克)同时配合中药如新疫康口服液等,每瓶mL兑水kg,连用3~5d。

方案5:(脾坏死症)氟苯尼考、清瘟敗毒散等,按推荐剂量混合拌料,连用5d。病重鸭双黄连(0.2mL/kg体重)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0.1mL/kg体重),混合肌注,1次/d,连用5d。

综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不同呼肠孤病毒株具有宿主差异性、地域差异性及致病性多样化的特征,研究也显示这些病毒基因组具有多样性,病毒的毒力不同、组织亲嗜性、抗原结构、细胞培养特性亦不同,提示禽类呼肠孤病毒经过野外的长期选择和进化,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对水禽的致病性逐渐加强,应引起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以上论述内容由小编整理加个人临床心得,仅供养殖户参考更多详情请查看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sdrj/75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