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的整理以病毒为背

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细胞类型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两种免疫类型比较项目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概念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形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点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结构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作用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次数的多少而有所改变。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过程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的参与有吞噬细胞、T细胞的参与效应阶段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可直接识别再次入侵的抗原反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而发挥其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从而发挥其免疫效应关系作用独特,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如进入人体内的是细菌类毒素,需要有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其丧失毒性,因此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菌,需要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才能将病菌消灭;而在病毒感染中,则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4.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比较比较项目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正常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性质球蛋白球蛋白分布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及某些血细胞的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物反应时机机体再次接触过敏源时发生的免疫反应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时发生的免疫反应反应结果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5.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应用自动免疫自然自动免疫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菌苗、疫苗、类毒素的预防接种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通过胎盘、哺乳传给婴儿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应用计划免疫(预防接种)6.免疫失调与人体健康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卫抗感染或防御其他抗原异物入侵变态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清除清除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身免疫病监控消灭异常细胞肿瘤形成7.以病毒为背景的考点及考题归类一.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由蛋白质衣壳和核酸构成,衣壳和核酸合称为核衣壳。有的病毒还有囊膜和刺突等特殊结构,其核酸只有DNA或只有RNA,这是区别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类病毒是比病毒更简单的生物,它只含有核酸,无蛋白质;病毒、类病毒都属于专性寄生的生物,都没有细胞结构,都不能独立生活,它们虽无细胞结构,但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严整的结构。朊病毒(例如疯牛病的病原体)只含蛋白质、不含核酸。1.下列生物中,不具细胞结构的一组是()A.沙眼衣原体和噬菌体B.肝炎病毒和噬菌体C.病原体和烟草花叶病毒D.肺炎双球菌和流感病毒答案:B.下列说法,属于病毒所具有的特征是()A.具有细胞结构B.既含DNA又含RNAC.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D.能在寄主体内繁殖答案:D二.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中寄生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只能营寄生生活。根据寄主不同,可将病毒分为植物性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性病毒(如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细菌病毒(如噬菌体)。由于病毒专营寄生生活,所以培养病毒时一定要用活细胞(如动物胚胎)。1.一位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感染了球脓杆菌。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仍然不佳。经专家会诊,认为使用下列哪种方法可使病人的病情好转?()A.动物病毒B.抗毒素C.噬菌体D.疫苗答案:C.实验过程中需要对SARS病毒进行培养,则应选用的培养基为()A.活的动物细胞B.无氮培养基C.蛋白胨D.动物血清答案:A三.病毒与人体免疫的综合考查1.病毒作为一种抗原,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是衣壳。.病毒侵入机体后,先进行体液免疫,再进行细胞免疫。3.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相关考点(1)遗传物质:单链不稳定,易发生变异。()具有特有的逆转录酶,能发生逆转录过程。遗传信息传递过程:(3)专门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艾滋病传播的三条主要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艾滋病(AIDS)若干年后将在我国进入高发阶段。其病原体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10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表示HIV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在曲线II中ED段呈上升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曲线I中的BC段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_______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______免疫。(3)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_______有关。(4)如果HIV中决定某一性状的一段RNA中含碱基A:19%,C:6%,G:3%,则通过逆转录过程形成的双链DNA含碱基A的比例为______。答案:(1)I()T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靶(或HIV宿主细胞)细胞(3)糖蛋白(4)1%四.与病毒相关的重要实验考查与病毒相关的实验考查主要集中在遗传部分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探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主要考点:(1)同位素标记法:为什么选择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侵染的过程:吸附、注入、复制与合成、组装、释放。(3)病毒增殖过程中DNA复制所需的原料,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场所等。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离心后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呢?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3)请设计一个实验,大量制备用标记的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噬菌体已将含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a.升高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b.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3)先用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大量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jg/77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