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病毒病一旦发生,将使蚕农受到严重损失。据云南省农科院蚕研所董占鹏等的调查,病毒病在我省陆良、曲靖、沾益、巧家、鹤庆、镇雄等地都有发生;在气候温和、饲养条件好的陆良、曲靖、沾益等蚕区发生率较低,一般危害率在2%-5%,高的达10%,个别蚕户由于病毒病的发生甚至颗粒无收;气候条件差、饲养水平低的新平、广南、勐海、个旧老矿等蚕区发病率相对偏高,一般危害率在5%-7%,高的达10%,最高的损失率在5%-7%,高的达15%,最高的损失在90%以上,极大地影响了蚕农的积极性。对农村常见病毒病的种类、病症、防治方法有所了解,会对蚕农早期识别病毒病并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有所帮助,也是有效控制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的必要条件。病毒病常因病毒的种类和寄生部位不同,分成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各种病都有其典型症状,下面逐个介绍。

1病毒病的种类和发病症状

1.1血液型脓病

1.1.1典型症状在生产上多见于三龄后,特别在五龄中期到老熟前后较多。一般体色乳白,体躯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大蚕常爬行到蚕匾边缘堕地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

1.1.2特殊症状会发生不眠蚕、起节蚕、高节蚕,脓蚕、斑蚕。斑蚕为蚕体上显现对称性病斑。有腹脚变成黑褐色的焦脚蚕。有在气门周围出现黑褐色圆形病斑的黑色气门蚕。

1.2中肠型脓病本病属于慢性传染病。其症状为:蚕得病后发育缓慢,体躯瘦小,食桑很不活泼;群体发育大小开差悬殊。大蚕期发病,由于消化道内空虚,因此,外观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此外,还有缩小,吐液及下痢等病征。严重时排出的粪便有乳白色,肛门附近有乳白色粘液。如撕破病蚕背面的体壁,可见中肠后端有乳白色褶皱,随着病势的发展而愈易识别;病蚕至死体壁完好,死后尸体逐渐变瘪,腐烂较血液型脓病慢。夏秋蚕期本病常和病毒性软化病并发。

1.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的病征有起缩和空头两种,还有起缩、下痢和吐液等症状,死后尸体扁瘪。起缩是各龄饷食后1-2天内发病,特别是五龄起蚕较多,病蚕食桑少甚至停食,在群体中体色灰黄不见转青,体壁多皱。空头在各龄盛食期出现,特别是大蚕最多,病蚕很少食桑,体色失去原有的青白色,胸部稍膨大,半透明微带淡暗色,渐次全身呈半透明,排稀粪或污液;死亡前吐液,死后尸体软化,严重发病时蚕座及蚕室有异常的臭气。本病中肠不呈乳白色,消化管内腔空虚,充满黄绿色半透明的液体,粪便无乳白色而呈黑褐色污液。

2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2.1严格消毒,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养蚕前认真做好蚕室、贮桑室、上蔟室、大小蚕具及蚕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消毒时可采用1%有效氯的漂白粉或1%-2%的新鲜石灰浆;养蚕中要建立健全防病消毒制度,要经常用0.3%-0.5%有效氯漂白粉液或0.5%一1%新鲜石灰浆对蚕室、贮桑室、周围环境进行喷雾消毒,特别是夏秋蚕期,每次除沙后均须进行地面消毒;蚕期结束后和采茧后要立即对蚕室、蚕具、蔟室等进行就地消毒,死蚕要及时埋入蚕沙坑。然后清洗蚕室、蚕具、蔟具、蔟室等,蚕具等凉干后再进行消毒。

2.2严格分批、提青,防止蚕座感染养蚕中不论有病无病,凡是发育迟的小蚕都应该采取分批、提青等措施与健康的蚕分开,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对隔离的迟眠蚕及健康蚕都要及时使用蚕体、蚕座消毒剂或新鲜石灰粉在饷食及每次加网给桑前撒施消毒,以预防蚕座传染;发现有病蚕后要坚决及时淘汰,对有病批次的蚕沙要充分腐熟后才可作肥料。

2.3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合理催青,收蚁要大批收蚁,促使发育整齐;掌握适应蚕生理要求的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饲养管理;要适当稀养,防让蚕体创伤。喂蚕要做到良桑饱食,增强蚕体体质,增加蚕儿的抗病毒能力。

2.4选用抗病力强的品种应根据饲育季节的特点及各蚕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蚕品种。据省蚕科所沈正伦调查,竹岭x芙茹、山河x锦秀、云5x云6、云7x云8四对品种的强健性比菁松x皓月都略强,对病毒病的抵抗力也较强。

2.5经常做桑园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防治病虫害在养蚕前要注意调查桑园的病虫害情况,如果发现虫较多,要在养蚕前扑灭,千方百计地控制桑园的虫口密度,以防桑园害虫病毒与蚕发生交叉传染。同时还要做好桑园产量的预测工作,合理安排每批的养蚕量,避免养完一批蚕后,桑园仍剩叶太多,诱发虫害发生。

2.6适当添用防病药物在饲养中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蚕有发病初兆,要及时添加相应防病药物如防脓灵、九一0九、脓微灵、丰产抗菌素、亮蚕灵等。五龄后期,在用防病药物已无多大效果时,及时用蜕皮激素促使蚕提前上蔟。

上智蚕具开通蚕桑技术交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xc/24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