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做出新冠广谱疫苗吗

自新冠变异株出现后,多个研发企业和团队开始研发对变异毒株有效的二代疫苗。

Moderna发表的文章数据显示,Omicron专属疫苗相比原始株疫苗并没有表现出更好的免疫效果,而二价疫苗则体现出较大优势。

辉瑞公司也表示,企业已经开始投入研发广谱和通用的冠状病毒疫苗,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一次性接种一个疫苗,产生针对多种冠状病毒的保护效力。

那么这些为应对Omicron毒株开发的新疫苗,是真正的「广谱疫苗」吗?目前科学界在「广谱疫苗」的认识和开发策略上有哪些积累的经验和可供探寻的路径?长期从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的王年爽博士对「广谱疫苗」做出解读。Omicron突变株流行有一段时间了,它的出现给各种类型的疫苗带来沉重打击。现实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即使惊艳亮相的mRNA疫苗也需要三针才能防住。在此之下,各种所谓「二代疫苗」有越炒越火的趋势,其实大抵都在炒作「广谱」的概念。其实真正的「广谱疫苗」没那么简单,即使对于流感,人类也从来没有真正做出来过。新冠暴发至今两年多的研究,大抵可以说摸石头过河,相对顺利一些。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人类针对冠状病毒的既有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HIV、流感等其他病毒在药物、疫苗研究方面的经验。再之后,就要进入深水区了。广谱疫苗其实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之前提过几次,传染病研究要把抗体筛选鉴定和抗原设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相互促进。要说广谱疫苗,先要从S蛋白的广谱表位谈起。广谱疫苗设计的前提是抗原本身有广谱表位,这样的表位要足够保守,也要有相当好的免疫原性。把S蛋白拎出来,首先说一下RBD吧。RBD保守吗?很遗憾,大家之后会越来越多看到,在新突变株当中,RBD上出现的变异往往是最多的。即使之前认为保守的Vir和GSK一起开发的S,面对BA2也败下阵来。一般认为,RBD上出现逃逸突变,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即使对于相对保守的表位III和IV。变异出现的多,是因为免疫系统施加的选择压力大。这类抗体一般很强效,因为针对的是病毒入侵的第一步:结合受体的过程。病毒自然也想尽办法逃逸。因而很难做到广谱,或者说只能做到非常有限的广谱。RBD之外的S1上,NTD可以较少考虑了,加NTD做广谱疫苗,基本可以认为画蛇添足。两个Subdomain倒是很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nuokameng.com/bdyf/10894.html


当前时间: